正文 第34章 市井文化中的明朝(4)(2 / 2)

真是一幅絕妙的市井生活圖。難怪張竹坡讀到此,禁不住評說:“此又寫財的利害。”懂得“財的利害”的西門慶舍棄了有錢人“讀詩書,登仕途”的生活道路,從事經商斂財之事,短短幾年,成為獨霸一方、腰纏巨萬的富商。在他奇跡般的暴發生涯中,集中體現出錢財的強大力量。

西門慶霸占孟玉樓、李瓶兒的動機主要是為了“謀財”。小說第七回寫媒婆向西門慶介紹孟玉樓是一位頗有錢財的富孀時,他“歡從額角眉尖出,喜向腮邊笑臉生”,和薛嫂於第二天“就買禮往北邊他姑娘家去”探親。其貪財之狀躍然紙上。

第十七回還描寫西門慶吞沒陳經濟因避難而帶來的“許多箱籠”,說明在這位封建商人的眼裏,追求財欲比親情更為重要。透過凸現在我們眼前的“鏡頭”,不是可以十分清晰地折射出人情小說乃是在集中表現私利人生欲望的思想基調嗎?

從我國文化的發展來看,肯定“人欲”的描寫是在封建社會向近代邁進的過程中出現的。它代表著啟蒙主義的曙光。任何亞文化都是前置的,它所展現的欲念橫流的景象揭開了我國文化發展史上特殊的一頁。

首先,肯定“人欲”的思想,在與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相對立的同時,提出了一種新的道德觀念,表現了近代思想的萌芽。

我國的傳統道德向以“仁、義、禮、信”和“忠、孝、節、義”等一係列封建教條為其規範,其基本內容是抑製人的各種欲望,將個體作為奴化的工具。

例如,以愛情和婚姻問題上,它倡導“義夫”和“節婦”。究其實質,就是要讓那虛幻的“義”和“節”的精神枷鎖來剝奪人們自然的、正常的、合理的欲望追求。

在這種道德觀念的支配下,個人何來快樂和幸福?宋儒的“存天理、滅人欲”更把這種傳統的道德觀念推向了極端。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訓誡,就是一個顯例。

其次,從本質上說,對“人欲”的追求是和人的物質利益的獲得聯係在一起的,換言之,人情小說在實際上是肯定了人要求能獲得自己的物質利益的權利。也正因此,人情小說表現人生欲望的同時,也體現出對個性自由的追求。這種追求本身蘊含著要獨立自主地主宰“自我”命運的因素。如潘金蓮挑逗武鬆、李瓶兒招贅蔣竹山,向來被道學家們視其為是“好淫”的例證。倘若我們丟棄固有的偏見,難道會不理解她們力圖擺脫命運“賜予”的種種苦難以重新安排新生活的奢望嗎?

當然,人情小說,乃至豔情小說、愛欲小說畢竟是在中國封建主義的土壤上滋生出來的,它和封建統治階級文化的關係無比密切。從根本上來說,肯定“人欲”的思想,仍然是以“利己”為鮮明特色的。作者力圖要表現的“欲望”,僅是一種人的物質上的利益與自然性、動物性的混合體,還缺乏與人的社會要求緊密結合。所以,人情小說雖然反映了和封建統治階級文化的衝突,但始終未能提出一種新的社會理想的追求。

換言之,在人情小說中,我們能看到和聽到的隻是社會要滿足人的“好貨”、“好色”等自然欲望的要求和呼喊,但看不到作為主體的“我”如何去改變社會環境。也正因為如此,亞文化畢竟不能代表社會的主流,它沒有強烈的崇高理想和堅持不懈的追求精神。

公允地說,相對於中國正統的“經典文化”,中國古代愛欲小說所呈現出的亞文化形態,較少虛飾成分,更切近民族曆史、社會生活、精神麵貌的實際。我們不應該以膚淺的眼光來評判它。

愛欲小說不僅長於男女兩性關係的描寫,它所涉及的社會麵也很廣。這一流派的小說資料龐雜,社會生活、生理方麵應有盡有,它傳遞出的是一幅幅生動的民俗畫卷。從思想意義上說,它有強烈的訓誨傾向,以寫男女私情來弘揚自由戀愛,具有反封建桎梏的積極意義。它還能教育世人,暴露世情的缺憾,驚醒人們的情夢。其性愛描寫雖直露淺白,溺於展示,但“意不在事,不避鄙穢”。當代社會,人類正邁向更開明的時代,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曆史,探索往昔的文化典籍,認識古往今來的迥異,以便更多地了解民族的曆史和精神麵貌的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