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明朝滅亡,然而,一切並未就此結束,相反,隨著亡國,貳臣、遺民、降將、叛徒、敗類等眾生相浮現出來,這形形色色的人們,成為大明帝國最後的風景。
貳臣:失守的人生策略
清兵入關,勢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此時此刻,尚留在南京城內的明朝大臣們,大體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抵抗而死,二是逃命而生,三是出降而榮。錢謙益的愛妾柳如是曾力勸錢以身殉國,錢也同意了,大張旗鼓地對外聲明後,率家人故舊載酒常熟尚湖,聲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盡。
可是,從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陽西下,錢謙益凝視著西山風景,探手摸了摸湖水,說:“水太涼了,怎麼辦呢?”終於沒有投湖。反倒是柳如是奮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後被人救起。
貪生怕死,一朝為貳臣
在明末清初的政治舞台上,錢謙益可是一個頗有影響的人物。他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中進士,直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亡,在前後長達35年的時間內,三起三落,旋進旋退;他還因出色的文才,被視為文壇巨擘,江左三大家之一;又因為他曾經參與了東林黨人反對魏忠賢閹黨的活動,還被視為士林領袖之一,德高望重。在眾人眼裏,隻要明朝一亡,錢謙益不是抵抗而死,就是毅然殉國。
可是大夥兒把他看錯了,他竟然連個昔日倚門賣笑的歌妓都不如,人家柳如是還真跳到水裏。退一步說,人各有誌,你不願意殉國而死,別人也不能強迫你,但不要先說大話,否則覆水難收,一旦食言,是很尷尬的。
即便原來你確實是準備死的,臨時突然變卦,也可以找點能略略站得住腳的借口。
不肯殉國也就罷了,那就當個隱士,也算是保住了晚節,可他卻不甘寂寞,不僅主動出城投降,給朋友寫信勸降,還帶頭剃頭示眾,“豫王下江南,下令剃頭,眾皆洶洶。錢牧齋忽曰:‘頭皮癢甚,’遽起,人猶謂其篦頭也。須臾,則髡辮而人矣!”
他就這樣拚命討好,清廷也沒把他當回事,隻給了他個禮部侍郎的小官做。時人譏諷他是“兩朝領袖”,乾隆更看不起他,專門寫了一首五律羞辱他:“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文章哪有光?真堪覆酒甕,屢見詠香囊,末路逃禪去,原是孟八郎。”
錢謙益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隻從文學文化的角度來看,他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黃宗羲說他“四海宗盟五十年”。鄭方坤說“本朝(清朝)詩人輩出,要無能出其範圍。”一個從明朝遺落下來的錢謙益,就把清朝詩壇文壇風光占盡。
如果從性情、為人方麵來說,錢謙益其實挺可愛的。為了大張旗鼓地迎娶柳如是,他忍痛把自己珍如拱璧的宋刻《漢書》出售,不僅置辦了婚禮,還修建了江南藏書最豐富的絳雲樓,和柳如是在裏麵過著神仙眷侶的生活。他和柳如是還樂於成人之美,一起努力幫助冒辟疆與董小宛結合,留下了許多佳話。這樣的錢謙益,絕非那些一本正經麵目可憎的腐儒衛道士所能比。
也許錢謙益性格中確實缺少剛烈的一麵,所以在清軍南下時他做出了率先迎降的醜劇,留下了千古罵名。但錢謙益僅任偽職半年,就以老病為借口回鄉了。
屈指數來,明末的幾個著名降臣,都夠窩囊的,名聲不好,下場更慘。吳三桂反複無常,兵敗身亡,還落了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千秋罵名;洪承疇盡管為清兵平定江南立下汗馬功勞,卻被列入“貳臣錄”,妻子出家為尼,老母、弟弟一家老小均因他投敵而與他斷絕關係;錢謙益更是身敗名裂,也沒換來高官厚祿。
真正開始咒罵錢謙益,是錢氏死後多年的乾隆朝。乾隆皇帝在諭旨中怒不可遏,不顧身份破口大罵錢謙益:“本一有才無行之人”“大節有虧,實不齒於人類”。於是錢謙益的著作遭到銷毀,名字被列入《貳臣傳》乙編。天下罵錢謙益之風蔚然而起。關於錢氏如何降清,如何剃發的醜態傳聞應運而起。數百年來,錢謙益的漢奸形象幾與小醜無異。
其實,當時的許多明遺民並不是這樣看錢謙益的。黃宗羲、歸莊、屈大均、呂留良等都與錢謙益往來唱和。如果錢謙益真的那麼不堪,他們會在明亡後結交他嗎?
迷途知返,貳臣變義士
錢謙益回鄉後,其實一直在進行秘密的抗清活動。他大力資助和支持江陰誌士黃毓祺、姚誌卓抗清。事情敗露後,清軍衝進錢宅把錢謙益用鐵鏈係走,押往南京。當時柳如是正臥病在床,驚起後冒死從行。錢謙益被關進監獄,柳如是“誓上疏代死,否則從死”。後來經過多方營救,錢謙益終於獲救。經過這次生死考驗,柳如是不再被看做妾,而直接被他稱為賢妻。有人說,清軍南下時,柳如是要求錢謙益和她一起跳水自殺,錢謙益借口水冷不跳,柳如是幹嗎不離開他?這就是答案。
錢謙益從鬼門關上逃回來後,反清複明的念頭依然沒有斷絕。他的學生瞿式耜擁南明桂王輾轉南疆。錢謙益千方百計和他們取得聯係,帶去密信,為之策劃。瞿式耜《報中興機會疏》中也有記載。後來桂林城破,瞿式耜慷慨赴死。錢謙益聞信後痛哭不已,不顧危險寫下了長詩《哭稼軒(瞿式耜的號)留守相公一百十韻》,字字淚,句句血,是清詩中的“絕可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