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祖大壽還派出小股部隊試探突圍,都給打了回去,後來皇太極把後金兵偽裝成明朝援兵,引祖大壽出城,祖大壽不知是計,中了埋伏,連吃幾次大虧,於是城門緊閉,再也不敢出來,開始時,明朝還派了不少援兵,都讓皇太極給擊敗,損失了三十多員戰將,此後再也不敢派兵增援。
圍困了兩個月,城內糧食告罄,馬無草料,大批倒斃,兵士殺戰馬充饑,百姓更慘,成百上千的餓死,食死屍,拿人骨當柴火,“炊骨析骸,古所沒有”。最後殺工役而食,後又殺兵丁而食。軍糧已盡,唯大官還剩米一兩升。
皇太極讓明朝的降將們給祖大壽寫信,勸其投降,並保證決不屠城,一律加以收養,於是祖大壽決定投降,先派自己的兒子祖可法到後金營中做人質,然後勸說身邊諸將投降,隻有副將何可綱堅決反對,於是祖大壽將其逮捕,讓兩名士兵架出城外,當著金兵將領的麵斬首,何可綱麵不改色,含笑而死。
當晚,祖大壽親自到達皇太極大帳,行抱見禮,接受了一大堆賞賜,二人盟誓。祖大壽假意請求回去,助皇太極智取錦州,得到同意後,卻一去不返,其子侄均留質於後金也在所不顧了,但皇太極未予加害。
隨後,後金兵班師,八旗將士滿載戰利品和俘虜,將大淩河城完全摧毀,僅剩城基,化為一片廢墟,此役消滅了明朝的精銳,得到了張存仁等大批明將,祖可法、張存仁後來還被任命為清朝的都察院參政。
心悅誠服:從詐降到歸順
祖大壽逃去十餘年後,仍堅守錦州。崇禎十四(1641年),清太宗皇太極決定奪取錦州。此前,在天啟七年,他也曾發兵攻打錦州和寧遠,為努爾哈赤寧遠之敗雪恥,但被袁崇煥粉碎。此次再攻,皇太極采取新的措施,先將城東、北、西三麵的糧食全部搶割完畢,掃蕩錦州外圍的明軍台哨,徹底孤立錦州守軍,斷絕明軍一切出入,在錦州城四麵各設八營,繞營挖一圈深壕,再挖長壕,將四麵各營貫通。
祖大壽手下的明軍,一半是遼人,另一半是蒙古人,城內糧食充足,錦州城牆高大。但蒙古將士首先動搖,他們駐守在外城,看到清軍陣營嚴整,都很吃驚,有的在城牆上向下麵的清軍巡邏哨兵喊話:“你們圍困有何用處?我城中積糧可支二三年,即使圍困,豈可得錦州?”清軍士兵回答:“不管二三年,你們即使有四年之糧,到第五年,還吃什麼?”
蒙古士兵聽了此話,知清軍誌在必得,十分驚恐。於是蒙古將領諾木齊、吳巴什等密謀降清,他們偷偷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取得聯係,約定夜裏行動。此事被祖大壽偵知,準備逮捕吳巴什等,還沒動手,已被吳巴什等發覺,蒙古兵迅速行動,在城內對祖大壽發動攻擊,激戰聲震城外。
濟爾哈朗、多鐸聞聽,立即趕到城下接應,蒙古兵從城上放下繩子,兩白旗清軍迅速攀城而上,外城很快被占領,祖大壽退守內城,蒙古將士自都司、守備以下官員八十六人,男女家小六千二百一十一人全部投降清軍,撤離到義州安置。
這個好消息飛報盛京,清太宗大喜,派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率所部漢軍增援錦州外圍,明朝則派鎮壓李自成有功的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兵馬來救錦州,皇太極立刻親赴前線,率三千精銳晝夜不停的趕奔錦州,路上行軍太急,鼻子流血不止,他就用一個碗接著,連續奔行六天,抵達鬆山,掘壕溝,斷明軍糧道,派武英郡王阿齊格攻塔山,奪得明朝儲備的糧食十二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