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三千裏江山的死鬥(5)(1 / 3)

當夜,李如鬆派一個通事(翻譯)去見小西行長,告知:“以我的兵力,足以一舉殲滅你軍。不過本提督不忍多殺人命,放你一條生路。你趕緊領著部下,來轅門受我約束,保你們不死。”小西行長回應:“承蒙恩德,我等打算退出平壤,請提督不要攔截後路。”得到李如鬆答應後,小西行長率殘部連夜從城東大同門竄出,越過冰凍的大同江,一路向南逃遁。

李如鬆真的大發慈悲放日軍逃生?當然不是。李如鬆早已布置好伏兵,與其打困獸,不如打逃兵。日軍逃遁時,遊擊李寧和查大受率精卒三千潛伏道旁,一陣衝殺,斬首數百。不過,朝鮮將領卻沒有完成伏擊的任務,城外的李鎰持重沒有追擊,李時彥、金敬老同樣怯敵,隻把日軍沿途丟下的幾十名老弱病殘斬首邀功。督率朝軍的體察使柳成龍大怒,將行軍法,被李如鬆勸止。

李如鬆籌劃再密,難免出了漏洞,使得侵朝先鋒小西行長得以逃出生天,可惜可惜!回過頭來,假設李如鬆不那麼著急全殲敵人,依靠強大的兵力和後勤,圍而不攻,在寒冷的冬季,孤立無援、缺兵少糧的日軍能支持多久?

不過,小西行長的殘部就算活著,也隻剩下了半條命。

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在冰天雪地裏倉皇逃了幾天,丟下無數凍僵的屍體,才退到日軍的地盤。平壤一仗完全打垮了精銳的第一軍,據《日本戰史》統計,平壤之役後第一軍減員11300餘名,僅餘6600人,減員近三分之二。

五、臨風痛哭李如鬆

攻克平壤後,李如鬆春風得意馬蹄疾,大軍一路南下收複失地,但小小的碧蹄館卻成為他邁不過去的傷心地。遭遇日軍優勢兵力的決死狙擊,輕敵的李如鬆付出了代價,最親信的騎兵衛隊傷亡殆盡。回到營帳,李如鬆徹夜痛哭。

後世朝鮮詩人李德懋有詩歎道:“天兵癸巳齒倭鋒,鐵馬啼勞膩土濃。未抵輕儇蝴蝶陣,臨風痛哭李如鬆。”

1. 惡戰碧蹄館

平壤失守的消息像冬日驚雷一樣,震得各路日軍惶恐不安。小西行長拖著殘兵敗卒南逃而來的淒慘,又加深了這種惶恐的程度。為了避開明朝精銳之師的鋒芒,日軍總指揮宇喜多秀家決定全軍後撤。

李如鬆的美好時光到來了。

平壤之戰後,李如鬆大軍趁勢南進,日軍各部紛紛棄城逃遁。幾乎沒費什麼功夫,李如鬆收複了黃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1月18日收複三都之一的開城。

朝鮮國土狹長,從南到北幾乎無險可守,當初日軍從王京打到平壤,隻用了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而李如鬆大軍從跨過鴨綠江,到收複開城,隻用了二十幾天。這叫來而不往非禮也。

望風而逃的日軍,無人抵抗的空城,在一帆風順的戰果麵前,李如鬆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輕敵之意。平壤戰後,朝鮮國王李昖從義州的彈丸小城移駕平壤,感激之餘對李如鬆請求再接再厲收複王京,李如鬆慨然應允。現在看來,不但收複王京指日可待,把日軍趕下大海也不是問題。

但是,李如鬆不知道,日軍的五萬南逃大軍聚集王京後,已經決定就地反擊了。

做出這個頑強決定的,不是總指揮宇喜多秀家,而是第六軍軍團長、年已六旬的老將小早川隆景。小早川隆景是開城守將,接到放棄開城的命令他就一肚子氣,撤退到王京後,各路日軍召開會議,是戰是退爭論不休。老頭子怒了,拍起胸脯:“你們這班毛孩子要退就退,我就算死在這裏,也一步不再後退了!”

小早川隆景是戰國名將毛利元就的兒子,有名的智將,豐臣秀吉的“五大老”之一。在侵朝日軍中,他的資曆可算數一數二,一旦老爺子真的發火,年輕的總指揮宇喜多秀家也得讓他三分。從形勢上說,日軍如果從王京再退,隻能是退到釜山等沿海城市被動挨打,那這場仗等於輸了一大半。

和李如鬆決戰!日軍擺開了決一死戰的陣勢:小早川隆景第六軍一萬五千人在前,宇喜多秀家指揮的混合軍團兩萬人在後,才吃了敗仗的小西行長守王京城。

小早川隆景派出的先鋒是義子立花宗茂。立花宗茂是日本的著名勇將,豐臣秀吉曾在大會上對諸多大名稱讚:“東有本多忠勝,西有立花統虎(立花宗茂),都是天下無雙的大將。”本多忠勝時稱“戰國第一猛將”,立花宗茂卻與之齊名,相當於中國的關羽張飛。

諸葛亮對張飛向來是用激將法的,小早川隆景對立花宗茂也一樣,他當著大軍的麵,故意大聲激勵:“立花家的三千士兵足以抵擋敵軍一萬!”

1月27日淩晨,明軍副總兵查大受率三千騎兵,南下探查王京虛實。路上,遇到了一小股日軍巡邏隊,短暫交鋒後,日軍死傷百人逃走。查大受立刻報捷,稱“賊已奪氣,願速進兵”。李如鬆大喜,率麾下數十名親兵“鞭馬而出”,李如柏、李如梅也各率親兵跟隨,一共隻有一千騎兵。

身為一軍統帥,卻喜愛輕騎偏師出擊,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的習慣。我在看李成梁父子用兵的時候,總有一種穿越的感覺,他們更像是漢唐將領而非明朝。漢唐時代,大將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都是騎兵對騎兵,孤軍深入千裏奔襲的戰例不勝枚舉,而到了明代,從持重的徐達到坐在轎子裏指揮的袁崇煥,大將們大多坐鎮中軍。喜歡單騎出戰摧鋒陷陣的勇將常遇春,也曾遭到朱元璋的批評:“你是大將,何苦和小校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