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當然也不會撤離朝鮮,不但如此,5月,明廷還增調了副總兵劉綎率五千四川兵入朝。李如鬆將部隊全部屯紮在日軍的倭城外圍,形成一個大的包圍圈。
看上去,雙方達成停火,都在等待和談的最後結果。但日軍很快露出了凶殘的一麵,當年6月發生了一起壬辰戰爭中最慘烈的屠城事件。
晉州是全羅道的一座重要城市,位於釜山西邊60公裏,曾在戰爭初期頑強抵抗力保城池不失,送給日軍第一次攻城不克的恥辱。這一次,誌在複仇的日軍近十萬大軍在加藤清正的指揮下,再次圍攻晉州。朝鮮守將金千鎰、崔慶會非常英勇,率領數千士卒頑強抵抗了整整9天。日軍付出慘重代價後,用類似坦克的龜甲車進攻,終於攻陷城池,金千鎰、崔慶會等將領全部戰死,破城後日軍進行報複性屠殺,一共殺了六萬無辜百姓。朝鮮史載:“自倭變以來,陷城之慘,義烈之著,無如晉城者。”
朝鮮史料中載有一段晉州守將死守待援的情景,讀來令人心碎——
時天大雨,弓膠皆解,軍士宿食無暇,漸至困劣。
賊則萬眾迭進,生兵鼓勇,呼聲如雷。
投書城中曰:“大國之兵已投降,爾國敢拒乎?”
城中以書答之曰: “我國有死而已, 況天兵三十萬, 今方進擊, 爾等當殲盡矣。”
賊褰臀示之曰: “唐兵已退矣。”
千鎰每登高望之曰: “某方有兵氣, 天兵方來援矣。”
軍人大歡, 俄而寂然。
千鎰謂慶會等曰: “何時卻此賊,膾脯賀蘭進明耶?”
賀蘭進明的典故,出自唐朝張巡守睢陽的故事,睢陽被圍,賀蘭進明卻拒派援軍,從此成了見死不救的代名詞。從翹首期盼天朝援軍,到恨不能吃他們的肉,孤守城池的朝鮮守軍心情可以理解。事實上,晉州被圍時, 李如鬆曾傳令劉綎、吳惟忠、駱尚誌等將進兵援救,但諸將各自隻有數千人馬,畏懼日軍勢大(號稱三十萬,實則近十萬)都沒敢輕進。不但明軍沒有救援,近在咫尺的朝鮮將領權慄和李薲,義軍首領郭再祐也沒敢來援。
一次屠殺了六萬朝鮮人,使得劊子手加藤清正從此在朝鮮多了個陰森森的外號:鬼上官。朝鮮人對他又畏懼又仇恨,朝鮮古籍《東國僧尼傳》裏記錄過一段故事,說的是朝鮮的惟政和尚在和談期間進入日軍大營,和加藤清正有過一次會麵:“嚐入賊陣,見倭將清正,清正曰:‘爾國何寶最貴?’惟政曰:‘吾國無所寶,所寶惟將軍之首也。’”
一邊是你來我往的和談,一邊是肆無忌憚的屠城,日軍在晉州的暴行,是曠日持久的和談期間一個真實寫照。從1593年3月開始,到1596年9月和談失敗,這次和談居然談了三年之久!
春天來了又走了,金達萊謝了又開了,賴著不走的日軍和時刻監視的中朝聯軍,都很想知道:和談進展到哪一步啦?
六、誰敢橫刀立馬
1596年下半年,豐臣秀吉的心情惡劣到極點。先是在夏天,日本京都一帶突然發生大地震,秀吉的居城伏見城被震塌了,這可不是一個好的兆頭。接著在秋天,明朝使者居然帶來了一封“封爾為日本國王”的恥辱詔書,使得秀吉當場怒發衝冠,扯詔逐使,差點宰了欺騙自己的小西行長。
曆時三年的和談破碎,日本十四萬大軍再度侵朝!兵鋒將至,王京城裏的朝鮮君臣大急:是不是又要北逃?
1. 兩個聰明人和一群傻子
關於沈惟敬和小西行長主導的中日和談,中日史料上都有大量繁蕪叢雜、真假難辨的記載。兩人的膽量之大、手段之高、臉皮之厚,和談的跨度之長、頭緒之亂、結局之奇,都令人歎為觀止。總的來說,可以用“兩個聰明人和一群傻子的故事”來概括。
兩國對和談都是有原則、有底線的,且來看看雙方的條件——
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出了三個條件:一、日軍全部撤離朝鮮;二、封秀吉為“日本國王”,但隻答應封王不答應朝貢;三、日本發誓再不侵犯朝鮮。
豐臣秀吉開出的條件則有七條:一、天皇迎娶明朝公主為後妃;二、恢複貿易;三、兩國大臣盟誓互不侵犯;四、將朝鮮一分為二,北部四道和國都王京歸朝鮮,其餘割給日本;五、朝鮮送王子和大臣到日本做人質;六、日軍歸還兩名俘虜的朝鮮王子;七、朝鮮君臣對日本進行和好盟誓。
一眼可見,雙方的條件其實是南轅北轍,朱翊鈞和秀吉都是以戰勝者的姿態在傲慢地提條件,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沈惟敬和小西行長騎虎難下,居然夥同起來瞞天過海,兩個膽大包天的家夥,仗著別人無法替代的語言能力和特殊身份,或欺瞞上級,或篡改文字,把朱翊鈞和豐臣秀吉哄得團團轉。
1593年7月,日軍首先釋放了被俘一年多的兩位朝鮮王子和陪臣,接著又撤走了五萬釜山日軍,而明軍也撤走了大部分軍隊,隻留下劉綎等少數兵馬駐守王京。
12月,李如鬆班師回國。臨行時,朝鮮國王李昖親自把酒送別,李昖親手書寫“再造藩邦”四字條幅相贈,朝鮮文人贈詩道:
“推轂端須蓋世雄,鯨鯢出海帝憂東。將軍黑槊天無敵,長子雕弓最有風。威起夏州遼自重,捷飛平壤漢仍空。輕裘緩帶翻閑暇,已入邦人繪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