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三千裏江山的死鬥(8)(1 / 3)

楊鎬命令:騎兵分為八營,鱗次屯守,步兵分截江邊,阻止敵人從水路逃遁。其他部隊駐紮城堡四周,刈草打糧,作長久圍困。

加藤清正對於圍城是不陌生的,他少年時期的“初陣”(日本人指第一次作戰)就是在秀吉手下的圍攻鳥取城之戰。毛利家的鳥取城,城牆堅固高大,所以秀吉不硬攻,而是先派人扮成商人到城內用高價買光了存糧,並驅趕周圍百姓入城,加快城內的糧食消耗,接著派兵斷絕了運糧道路,開始漫長的圍城。一個月後,鳥取城內連樹皮、草根都被吃光,人開始吃人,最後城主吉川經家切腹,城池投降。在戰國史上,這叫“餓殺鳥取”,是秀吉的得意之作。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此時的加藤清正卻成了被圍的一方,眼睜睜看著一出“餓殺島山”即將上演——比起鳥取城,島山城隻是彈丸小城,存糧更加不足。隻圍了三天,糧食就全部吃光,饑不擇食的士兵開始吃紙,吃壁土,但渴了喝什麼?

說來島山城實在是號稱“築城名人”加藤清正的恥辱,他的親信淺野幸長築城時,居然忘了在城堡裏挖一口井!城裏的蓄水池早已喝幹見底,戰馬也已經全部宰光了,喝尿——也得能尿得出啊!士兵們隻能冒險乘夜溜出城,從泡滿屍體的臭水河裏打水,從明軍屍體上尋找幹糧。朝鮮將領金應瑞得知日軍偷水,就率部埋伏在水道旁,一夜抓了不少口冒白煙的日軍。

身為主將,加藤清正每天還有半碗混濁的稗子粥可喝,不過,他心裏明白,如果沒有外援,破城隻是時間問題。

27日,一場大雨突如其來,這對饑渴的日軍這實在無異於甘霖,卻讓城下的明軍將領大歎“天不佑我”。喝飽了肚子,加藤清正派人在城外豎了個旗杆,旗杆上掛著封請求和談的書信。楊鎬答:“隻要加藤清正投降,全軍不殺。”加藤清正回應:“大家約個地方,商定三國合約。”當然,加藤清正沒敢赴約。

對於加藤清正的“求和”,日本史料都讚揚這是清正的緩兵之計,不過,一向以忠臣武士自居、痛罵小西行長膽小求和的加藤清正也走到了這一步,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李如鬆圍攻平壤時,采取的是圍三麵、空一麵的戰術,最終使得小西行長狼狽逃竄。接替提督職位的麻貴同樣知道圍師必闕,提出網開一麵,使日軍逃遁,在要路上埋伏邀擊,而楊鎬卻非常固執的拒絕了,從結果上看,這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

日軍在天寒地凍、缺水少糧的悲慘世界裏,迎來了1598年的新年。這時,城中活著的守軍已經隻剩千餘人,全部沒了人形。日本史料裏記載,很多士兵的手指都結了冰,一動就連手指一齊斷裂。估計加藤清正也在考慮“玉碎”的事了:乘現在還有切腹的力氣。

但是,加藤清正命不該絕。援軍來了。

1月4日,楊鎬看到雨後北風勁吹,士兵和戰馬都凍栗饑寒,唯恐軍心不振,所以親自督軍最後一次猛攻島山。殘餘日軍則鼓足最後的力氣握住鐵炮,打出僅剩的幾顆彈丸,作戰正激烈時,楊鎬最不願意聽到的消息還是來了:日軍水陸兩路,六萬大軍來援島山!其中,陸軍欲抄明軍後路,水路則已經看見“海上倭船揚帆而來”,不但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島津義弘派出了主力,就連最恨清正的小西行長也派出了兩千士兵。

楊鎬無奈隻有撤圍退兵,當夜拔營。從中日史料的記載看,那一夜是混亂而倉皇的,總指揮楊鎬和李如梅的遼東騎兵率先逃奔,致使各營潰散,武器輜重隨地丟失。朝鮮人則記載了一個細節:明軍中有一員將領不願退兵。

麻貴的四大勇將之一——遊擊擺寨。擺寨是山西大同人,應該和麻貴一樣是回族,諸將中最為勇健。他在稷山之戰中率援軍出場過一次,蔚山本城也是他率一千敢死隊攻克的,他自己手刃四敵,當時為爭先鋒,他還和另一個勇將楊登山互相“拳毆”。楊鎬下令撤退時,“擺賽獨請決戰,經理不從。賽橫臥馬前不起,作歌風之。尋以疾卒於軍中。”經理就是楊鎬,要求獨自決戰遭到拒絕的擺賽,很粗魯的橫臥在馬前,唱著歌嘲諷主帥的膽小——這個無畏的明軍勇士,不久就因病死在軍中。

看到明軍混亂的撤退,來援的日軍順勢追殺,日軍總指揮小早川秀秋揮刀衝鋒在第一線(此戰後被豐臣秀吉調回日本,斥責他身為“總大將”卻逞匹夫之勇),明軍“死者無算”。但明軍斷後的將領很英勇,也給了追軍很大的殺傷。

蔚山戰役,明軍慘敗,陣亡人數約為兩萬,日軍慘勝,陣亡了一萬人,此後幾個月時間裏雙方都無力再戰。

死守孤城10天的加藤清正,得到豐臣秀吉的嘉獎信:“以孤軍堅守城中,討取敵方數千人,此為敗敵之由。無比神勇也!”但此戰對於僥幸逃命的加藤清正永遠是個噩夢,以至於痛定思痛,花了七年時間把熊本城打造成一個餓不死、渴不怕、無法攻克的堡壘。

而北京的萬曆皇帝得到這個大敗仗的消息,無比震怒。明史稱:“是役也,謀之經年,傾海內全力,合朝鮮通國之眾,委棄於一旦,舉朝嗟恨。”不過,損兵辱國的楊鎬因為得到首輔趙誌皋的營救,隻是罷官了事。

4. 吾身露珠消逝,往事宛如一夢

蔚山戰役八個月後,豐臣秀吉死了。

早在新年剛過,秀吉所有的部下,都已發現太閣的身體狀況糟糕到無藥可醫的地步:他瘦得皮包骨頭,經常在和人會晤交談時,不自覺的尿在褲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