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三千裏江山的死鬥(8)(2 / 3)

秀吉不願意挎刀了——太重,不願意開茶會了——太累,63歲的秀吉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隻有最後兩樣放心不下的事情。

第一就是他年僅5歲的兒子秀賴。

秀賴是他的第二個兒子,小名叫“拾丸”,和第一個夭折的兒子“棄丸”一樣,都是他的寵姬澱君所生。本來,自打“棄丸”真的棄他而去時,秀吉已經斷了生養兒子的念頭,所以把外甥秀次認為養子,並讓他承襲了關白的職位。沒想到57歲時,居然親生兒子出世,逼得垂死的老爹要為這個小東西打理好一切。

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秀賴的繼承人地位。這個很容易,現任關白秀次是秀吉一手托上位的,本身是個好殺的暴君,人人厭惡,很快被秀吉找了個“謀反”的罪名誅了全家。

其次需要解決的是秀賴的保護人問題。在秀賴成年前,一定要有威望、能力出眾的臣子充當保護人,但誰能保證自己的老同事、老部下對秀賴像對自己一樣忠誠呢?特別是這些有資格做保護人的老同事中,有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資曆最老的前田利家,兵多將廣的毛利輝元,自己一死,誰能駕馭他們嗎?

秀吉不禁倒吸一口冷氣:總不能把他們都殺了吧?何況就算有心想殺,也得師出有名,德川家康這些戰國宿將,各自實力雄厚,一旦處理不好,日本立刻就再度變回戰國,自己能不能老死床榻都成問題。

秀吉確實老了,他已經失去年輕時出色的判斷力,更加喪失了年輕時的旺盛鬥誌。

所以,秀吉選擇了一種最無奈的方法——盟誓。

秀吉召集“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和上杉景勝(原五大老之一小早川隆景死於1597年,上杉景勝遞補大老職),要他們當著自己麵,發誓永遠效忠秀賴,並在誓書上簽名。而且一遍不夠,連簽了好幾次。

第二件放心不下的事,就是朝鮮的十萬日軍。據《日本外史》載,秀吉在臨死之前召來親信石田三成和增田長盛,密囑二人說:“吾起人奴,至為關白,孰非國恩哉!吾與明構兵,禍結弗解,吾深悔之。彼聞吾死,或大舉來報。國朝自古未曾受外國侵辱,及我時受焉,吾深恥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如果這番記載無誤的話,秀吉已經為自己窮兵黷武的行為懺悔了。

8月,躺在床榻上的秀吉留下了兩封遺書:

其一:“吾子秀賴尚幼,敬懇輔教。我對秀賴十分放心不下,務請五大老撫養,以至於成人。神明佑之。”

其二:“外征士兵悉數撤回。具體事宜交由德川家康處理,千萬勿使十萬將兵成為海外遊魂!”

公元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日本慶長三年)8月18日,滿懷著對幼子的不舍和十萬侵朝日軍的擔憂,一代梟雄、侵朝元凶豐臣秀吉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古往今來,君王托孤都是門學問。一般來說,托孤大臣不會隻有一位,那樣的話權歸一人,太危險,多選幾位能維持平衡,減少危險指數,所以秀吉一下就選擇了五位。但這五位重臣中,毛利輝元能力平庸,上杉景勝實力薄弱,宇喜多秀家年輕資淺,真正有分量的隻有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

但平衡隻維持了一年,隨著前田利家的病死,五大老的均勢一下被打破,德川家康成了天下最有實力的大名。1600年爆發了豐臣係和德川係的關原大戰,德川家康的東軍打敗了石田三成的西軍,豐臣家從此日漸沒落。1603年,德川家康即征夷大將軍之位,開創了265年的德川幕府時代。1615年,德川家康大軍攻破秀吉親手建造的大阪城,秀賴和母親澱君自殺身亡,秀賴之子、八歲的國鬆在京都六條河原被斬首,秀賴之女被發往鐮倉東慶寺為尼。至此,豐臣家被斬盡殺絕。

秀吉以前把主君織田信長的後代屠殺幹淨,現在輪到自己的後代被德川家康屠殺幹淨。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這三個日本梟雄的恩恩怨怨,隻有到九泉下再辯白吧。

秀吉有首辭世歌流傳下來:

“隨露珠凋零,隨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夢中之夢。”

不要驚詫這首歌對人生無常的感悟,實際上,這些從修羅場上滾過來的日本人,對死亡的看法非常淡泊,辭世歌都做得寧靜而優雅,很難讓人相信他們罪惡多端殺人如麻。隨便列幾首朝鮮戰爭中日本將領的辭世歌——

石田三成:“吾身就如築摩江蘆間點點燈火,隨之消逝而去。”

宇喜多秀家:“僅與金剛寺菩薩種的青鬆作一別。”

島津義弘:“春櫻秋楓留不住,人去關卡亦成空。”

八、石曼子和劉大刀

如果中日兩國同意用兩員猛將的決鬥來決定戰爭勝負的話,日本的決鬥人選中,鬼上官加藤清正、鬼石曼子島津義弘可以二選一;大明的決鬥人選卻沒有懸念:比關羽力氣還大的“劉大刀”劉綎。

劉綎是個傳奇色彩非常濃的將領,除了本人驍勇無比之外,他的帳下雲集了一支令人歎為觀止的多國多民族部隊,有泰國人、印度人、日本人,還有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