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三千裏江山的死鬥(8)(3 / 3)

1. 鬼石曼子的薩摩兵

戰爭的元凶已經魂歸西天,但朝鮮仍然戰雲密布。秀吉病死的消息被日方高級將領嚴密封鎖,不但中朝聯軍不知道,一般的日軍士兵也不知道。

明軍方麵,楊鎬被撤職後,新一批援軍重新開赴朝鮮,這其中,以四川總兵劉綎的兩萬川兵和水軍都督陳璘率領的大明水師最為引人注目。

9月,在抗倭總督邢玠統帥下,中朝十萬聯軍集結完畢,同時向盤踞在朝鮮半島南海岸的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東路軍,主帥麻貴,率明軍兩萬四千和朝軍五千五百人,攻蔚山;中路軍,主帥董一元,率明軍兩萬六千八百和朝軍兩千兩百人,攻泗川;西路軍,主帥劉綎,率明軍兩萬和朝軍一萬,從陸路攻順天,同時,水軍主帥陳璘率明水軍五千、朝鮮水軍主帥李舜臣率朝水軍一萬一千,戰艦80餘艘,從海路攻順天。

三路大軍水陸同時進攻,明軍的秋季攻勢很明顯是吸取了蔚山戰役的教訓:同時給三座主要倭城壓力,使他們不能互相支援。

令人遺憾的是,雷聲大雨點小,三路大軍沒有一路取得成功。

東路軍麻貴再次進攻加藤清正固守的島山,麻貴的戰術還是圍而不攻,但這一次加藤清正的糧食和水儲備得很充足,主動出擊,加上釜山的日軍來援,麻貴中了埋伏小有損失,不久,中路軍大敗的消息傳來,麻貴擔心腹背受敵,被迫撤圍。

中路軍主帥本是李如梅,可在出發之前,李如鬆在遼陽戰死的噩耗突然傳來。李如梅要回去接替大哥的職位,中路軍主帥一職落到了總兵董一元頭上。

雖然名氣不如李家將,但董一元也是將門之後,長期戍守宣府、薊鎮,在與蒙古的戰鬥中立過奇功,也是員邊廷宿將。

泗川守將是島津義弘,一個以武勇著稱的日本戰國風雲人物。

島津義弘是九州薩摩的大名,時年已經63歲。日本戰國時代,島津義弘以善打惡戰聞名,薩摩步兵則號稱“西國最強軍團”,但島津義弘自打“文祿之役”到現在,還沒有和明軍打過大仗,這也是有原因的:向來擁兵自重的薩摩是豐臣秀吉大軍壓境下被迫降服的,秀吉並不完全信任他。

島津義弘的手下隻有七千人,分駐在泗川本城、新城和外圍營寨。

董一元一開始的進展很順利,連續攻克兩個外圍寨子,但在進攻泗川本城時,第一次嚐到薩摩兵的強悍——守城日軍出城迎戰,驍將李寧和盧得功戰死!不過,見明軍勢大,島津義弘還是采取了蔚山日軍一樣的路數:棄守泗川本城,全軍退到新城,固守待援。

泗州新城也是座和島山一樣的石垣倭城,三麵臨海,隻有一麵是陸地,左右還修築有兩堵高牆,易守難攻。

10月初,總攻開始。董一元派遊擊茅國器、彭信古、葉邦榮率步兵攻城,遊擊郝三聘、馬呈文率騎兵緊隨其後。從早晨打到中午,彭信古的部隊用大炮轟開了城門,城垛碎成數處,正在此關鍵時刻,突然彭信古的營中傳來震天巨響(一說是大炮炸裂,一說是不慎失火點燃營中火藥),營中硝煙漲天,一片混亂。薩摩兵乘勢衝殺,加上從固城來援的日軍殺到,明軍郝三聘、馬呈文率騎兵先逃,步兵也隨即潰敗,一直逃到晉州。

島津義弘在日本有一種出名的以寡敵眾戰術,叫“釣之野伏”,就是派出餌兵引誘敵人,繼而伏兵出擊,而在這一戰中,什麼精妙的戰術都沒有,薩摩兵顯示出來的是不依不饒的狠勁。因為薩摩兵窮追不舍,明軍逃亡的慘狀,非常罕見,朝鮮人記載道:“各軍大亂驚潰,人馬相蹂。賊乘之挺劍亂斫,提督(董一元)僅以身免。賊追至望晉峰,步軍死者三千餘人,騎兵亦多墮崖死。提督欲收散卒,而諸軍皆已奔潰不能軍。”

這一仗,輸得窩窩囊囊,明軍在逃亡路上損失慘重,僅陣亡人數就達八千之多,成為萬曆朝鮮戰爭中陣亡人數最多的戰役。(日本史料誇大其詞,稱此戰日軍斬首三萬八千七百級,其實董一元的中路軍一共才三萬不到)。島津義弘戰後名聲更重,他在《明史》裏被記載為“石曼子”,這是“島津”的日語發音,而日本人又得意洋洋地加了個“鬼”字,稱為“鬼石曼子”——如鬼怪一般凶猛的石曼子。

一次次敗仗成就了日軍的猛將,明軍的猛將在哪裏?

西路軍主帥劉綎。

2. 劉大刀單騎擒敵

劉綎,江西南昌人。他是和戚繼光同時代的抗倭名將劉顯的兒子,從小就隨同父親南征北戰,萬曆朝鮮戰爭前,他鎮守四川,在與緬甸和西南少數民族的作戰中戰功卓著。

明代中晚期,劉綎可算第一猛將。據《明史》記載,他力大無比,能單手托起一張放滿酒菜的八仙桌;擅使大刀,所用镔鐵大刀重一百二十斤(關羽八十一斤的青龍偃月刀是小說家言,但劉綎的大刀居然比之還重三十九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

劉綎的對手是我們的老熟人小西行長,他駐守在朝鮮南部最西邊的順天城。小西行長在弄砸了和談後,被秀吉命令第二次入朝戴罪立功,一直夾著尾巴做人,該進軍時按時進軍,該修城時努力修城,把順天倭城修築得結結實實,同樣是三麵環海,一麵連接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