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三千裏江山的死鬥(9)(1 / 3)

三路明軍中,數西路軍的兵力最多,加上海上陳璘和李舜臣戰船的支援,聲勢浩大。小西行長看到水陸兩路都被包圍,不敢出戰,率領手下死守。

劉綎知道倭城難攻,心生一計:以和談之名,誘殺小西行長——小西行長喜歡和談,在朝鮮人所共知,所以就連猛將劉綎都想到了這個方法。他派手下吳宗道單獨入順天城,表示願意和談,小西行長卻吃多了和談的虧,半信半疑。

關於劉綎誘捕小西行長的故事,因為事情比較戲劇化,所以中日都有相關記載。清代史學家穀應泰所撰的《明史紀事本末》,描述得最為詳細:“劉綎進逼行長營,使吳宗道約行長為好會,行長許以五十人往。綎喜,分布諸將,四麵設伏。令部將詐為綎,而綎詐為卒,執壺觴侍。令軍中曰:“視吾出帳,即放炮圍倭,盡殲之。”翼日,行長果率五十騎來。偽綎罄折,迎於帳外。及席,行長顧執壺觴者曰:“此人殊有福。”綎驚愕,置壺觴出。司旗鼓者遽傳炮。行長騰躍上馬,從騎一字雁列,風剪電掣,旋轉格殺。遊擊王之翰急率黔、苗兵來援,倭已奪路而去。明日,行長遣人謝宴,綎亦遣官謝,謂昨登席放炮,敬客禮也,勿生疑心。行長唯唯,遣使遺綎以巾幗。”

這段生動之極的描述裏,劉綎假扮部卒敬酒被識破,明軍放炮驚走行長,過程足夠驚險曲折,卻不怎麼令人信服。大人物假扮小人物,卻因為體態出眾而被認出的故事,是中國古代稗官野史裏屢見不鮮的手法,而最後小西行長送劉綎女人衣服,則明顯效仿諸葛亮舊事,一眼可見其假。《明史紀事本末》是史料價值很高的紀事體史書,但在這段曆史中,卻顯得文采有餘,真實不足。

那麼,真實的情況是怎樣?

據萬曆文人諸葛元聲在《兩朝平壤錄》裏記載,過程其實很簡單:劉綎主動講和,一開始行長不相信,“後通事累次往,綎皆單騎候於中道以示不疑,行長覘之,因信諾。八月一日,相與約定。行長將出赴會,而綎部中一倭千總密泄其謀。行長大驚起,中道遁去。”《日本外史》、《義弘公禦譜中》等日本史料中,也稱劉綎陣中有日本人,偷偷來到城中告密,行長才不敢赴約,劉綎隻得單騎空歸。

這才是真相。能使一百二十斤大刀的劉綎,還用得著假扮部卒埋伏放炮?猛將劉綎的計策簡單豪邁:誘敵出城,單人獨騎,力擒小西行長!

可惜計謀泄露,此後劉綎率軍猛攻了幾天,無果,同時得知了泗川大敗的消息,不敢孤軍攻城,也匆匆撤圍。

慢著——劉綎營中怎麼會有“倭千總”?

沒錯,明軍部隊裏,不但有日本兵,還有暹羅兵、天竺兵、黑人兵。

3. 明軍中的外國兵(上)

在近現代戰爭史上,屢屢出場的日本兵一向以作戰勇敢、拒絕投降出名,總體來說確實如此,但不代表日軍就是鐵板一塊,投降敵人的日本兵大有人在。解放戰爭中,閻錫山部下就有一批戰鬥力強悍的日本降軍,在太原戰役給解放軍造成不小的障礙。

萬曆朝鮮戰爭中,日本的降兵也不少,最有名的“降倭”叫沙也可,他在戰爭初期率眾投降朝鮮,為朝軍帶來了先進的鐵炮技術,戰後因功獲得朝鮮正二品正憲大夫的職位,並改名叫金忠善。

沙也可的事跡在朝鮮史料中記載詳細,證據確鑿,但卻被日本人引以為恥,日本史學家一直拒絕承認“沙也可”的存在,說這是朝鮮人的捏造和汙蔑,但在四百多年後終於得到日本人的認可——2010年12月,日本眾議員二階俊博宣布,日本和歌山縣最近在當地名勝地的紀州東照宮裏,建立了一座紀念金忠善(沙也可)將軍的紀念碑。該紀念碑高1.5米,兩側分別用韓文和日文介紹了金忠善的事跡,算是正式了卻了這場兩國間的筆墨官司。

比起沙也可的大名鼎鼎,明軍中的日本降兵籍籍無名,卻數量眾多。

第一次援朝的經略宋應昌在《經略複國要編》裏記載,僅萬曆二十年(1592年)夏兩個月裏,向明軍投降的日本兵就達到150名之多,而到了兩軍停戰期間,不堪忍受惡劣生活條件的投降、逃亡日兵,數量更增。

這批約有千餘的日本降兵,最後被提督李如鬆分別安置到遼東、薊鎮、宣府、大同等邊防軍,作為精銳兵種,曾在對付蒙古人的作戰中發揮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