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令後世感興趣的是:另一支本可能成為精銳戰力的“異族”軍隊,卻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參戰——努爾哈赤的女真兵。(對於明朝來說,女真和朝鮮、緬甸一樣,是名義上附屬中國的“外國民族”)
萬曆二十年戰爭爆發時,努爾哈赤隻是建州女真族的一個大酋長,他依附明朝,被封為“建州衛都督、龍虎將軍”,這時努爾哈赤羽翼未滿,距離他自稱大汗公開反明還有20多年時間。
日軍侵朝以來,東北形勢告急,努爾哈赤的部族地盤和朝鮮接壤,當然也感覺到莫大的危機。於是,努爾哈赤在萬曆二十年五月,派使者到北京進貢馬匹,同時提出參戰的要求,此事被北京的朝鮮使臣得知,立即回國報訊。據朝鮮《李朝實錄》中記載,努爾哈赤在請戰書上表示,“今朝鮮既被倭奴侵奪,日後必犯建州”,於是他主動請纓,等到冬天鴨綠江水結冰時“挑選精兵,渡江征殺倭奴,報效皇朝”。
努爾哈赤的擔憂並不為過,前文敘述過,加藤清正的第二軍一度打到了圖們江北岸,和建州女真的一部打了一仗,斬首數百,放火燒城而去。
女真人驍勇善戰,自古就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據女真使者稱,努爾哈赤這時候的兵力很可觀:有“馬軍三四萬,步軍四五萬,皆精勇慣戰”。而且,努爾哈赤少年時期曾做過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家丁,李成梁很看重他的才能,視之如子侄,他和李如鬆的私人關係應該不差,他領兵參戰如果成行,正好是李如鬆大軍入朝的季節。戰爭中後期,李如鬆一直苦於兵力不足,如果得到這一支強軍助戰,戰局就此改變猶未可知。
可是努爾哈赤沒有得到明朝的許可,原因主要出自朝鮮的強烈反對。朝鮮方麵對明朝痛心疾首的表示:“此虜蓄怨小邦,非止一世。假名征倭,稟告兵部,陽示助順之形,陰懷吞噬之計,若遂其願,禍在不測。”
對朝鮮來說,在日本侵略之前,最大的敵人就是半島北端的女真人。因為邊界相鄰,朝鮮人和女真人幾個世紀以來,大小戰事延綿不絕。日軍侵略前,朝鮮最強的軍隊全部部署在北麵,防禦女真人。
朝鮮人稱努爾哈赤為“老酋”,非常痛恨,自然擔心“老酋”請求入境居心叵測,不要前門來虎,後門來狼。
明朝同樣顧忌女真人的驍勇難羈,“夷情叵測”,最終順從朝鮮,沒有答應女真出兵。萬曆朝鮮戰爭結束三年後,女真和朝鮮在邊境發生摩擦,努爾哈赤對明朝派來調解的使者餘希元表功:“壬辰年間,朝鮮被侵於倭奴,吾欲領兵馳救,稟報於石尚書,不見回答,故不得相援。”
萬曆二十年,努爾哈赤時年33歲,卻已經在大小戰鬥中嶄露頭角,被譽為軍事奇才。巔峰歲月的努爾哈赤對陣日本戰國群雄,這個令後世軍事迷無比憧憬的碰撞,就這樣在曆史的長河中擦肩而過。直到整整三百年後,努爾哈赤的後代才在甲午戰爭中和日本人真刀實槍的接上了火。當然,戰爭的結果是——年輕的光緒皇帝,跪在努爾哈赤牌位前請罪:不肖子孫愛新覺羅?載湉,愧對列祖列宗……
九、最後的審判
鏖戰七年,日軍要跑路了!原本寂靜而美麗的露梁海峽,成了最後的血肉戰場。對日軍,這是一場輸不起的較量,輸了就不能重回家鄉;對中朝聯軍來說,這是一場最後的審判,讓大海成為侵略者的墳墓!
露梁海戰,日軍無數戰船永遠沉入了大海,而朝鮮最忠勇的將領也倒在了黎明到來之前。
1. 露梁海,日本人的墳墓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在朝鮮的寒冬再次到來之際,龜縮在沿海倭城的侵朝日軍得到了一個開戰以來最令人欣喜的命令:全體撤退回國。
命令是德川家康依照秀吉遺令所下,不能讓十萬兵成海外鬼啊!
這時,豐臣秀吉之死已經不再是秘密了,確認戰爭元凶的死訊後,朝鮮半島猶如過節一樣,但明、朝聯軍的心情還是有差別的。朝鮮人是心花怒放之後,萌發出複仇的怒火:決不能讓侵略者活著離開!明軍則是大大地鬆了口氣:日本人快滾吧,我們也可以歸國還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