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三千裏江山的死鬥(10)(3 / 3)

取代豐臣秀吉獲得天下的德川幕府,吸取了朝鮮戰爭的教訓,熄滅了大陸擴張的夢想,從此閉關鎖國,直到“黑船”的炮聲帶來明治維新的新時代,日本人再次向大陸動起刀兵——那是三百年後的故事了。

最後,再交代下我們熟悉的幾個主要人物的最終結局。

陳璘:露梁海戰後,陳璘的鬢發一夜變白。朝鮮國王李昖見到陳璘時很感動:“大人鬢發盡皓,形容盡變,殊異於曩日接見之時,必用慮於戰功之故。”班師歸國後朝廷論功行賞,陳璘居首。後擔任地方總兵,參加平播戰役、平苗起義。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五月,病逝於廣東總兵任內。明朝滅亡後,陳璘的孫子陳泳溸拒絕降清,乘船東渡朝鮮。朝鮮懷念其祖陳璘的援朝之功,將他安置在全羅道海南郡居住,至今繁衍十五代,子子孫孫三千多人。

楊鎬:蔚山大敗後,楊鎬被罷官。萬曆三十八年,複起為遼東巡撫。萬曆四十七年被任命遼東經略,承擔對後金軍事重任。第二年,在決定明朝命運的薩爾滸戰役裏,楊鎬指揮無方,導致十餘萬明軍精銳被努爾哈赤分頭擊潰。楊鎬待罪了幾年後,崇禎二年(1629年)被殺。

麻貴:戰後論功,麻貴排第三。萬曆三十八年,麻貴奉命鎮守遼東,多次擊退蒙古人的侵襲,後因病退職,不久去世。

邢玠:作為第二次入朝援軍的明軍總督,邢玠是名義上的全權指揮,戰後朝鮮人為之建祠繪像。歸國後提出“留戍兵”等十條對朝鮮的善後建議,萬曆四十年(1612年)五月,邢玠亡於山東故裏,追贈太子太保。

劉綎:戰後劉綎論功排在第二。回國後參加平定播州楊應龍之亂,居功最多,但不久就因為賄賂被罷官。後被重新啟用,1619年的薩爾滸戰役中,劉綎統帥東路軍四萬兵馬,依舊沿用其多國部隊的傳統——部下有一支朝鮮援軍。孤軍出擊遭遇後金埋伏,戰死。

加藤清正:1600年關原之戰時,因不滿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長,站在家康的東軍一方,但並沒有參與關原之戰,而是留在九州肥後攻擊小西行長的宇土城,並在東軍攻擊柳川城時,勸喻好友立花宗茂開城投降。戰後獲得小西行長的領地,成為肥後五十二萬石的大名。在肥後,加藤清正大興水利,被譽為農業之神,受到民眾愛戴。但他對秀吉舊恩的念念不忘令家康疑懼,被稱為“獅子身中之蟲”。1611年3月,加藤清正陪同豐臣秀賴到京都二條城會晤家康,期間,清正懷揣短刀,自始至終沒有離開秀賴半步,做好了萬不得已時刺殺家康的準備。結束會晤後,清正歎息:“終於報答了太閣殿下的恩義!”在返回肥後三個月後病死(一說被家康毒死)。

小西行長:關原大戰從屬石田三成的西軍,戰敗後單騎逃到伊吹山,遇到一個叫林藏主的農民,林藏主勸無路可逃的小西行長切腹,小西行長說:“我是基督徒,不能自殺。你把我抓去領賞吧。”林藏主於是將小西行長交付家康陣營,獲賞黃金十枚。不久,小西行長和石田三成、安國寺惠瓊三人被遊街示眾後,在京都三條河原梟首示眾。

島津義弘:關原大戰從屬石田三成的西軍,西軍戰敗後義弘率一千薩摩兵,衝破西軍本陣血戰逃脫。戰後,因德川家臣井伊直政求情,得以免罪,隻是被削減了封地,並將家督讓給兒子島津忠恒。晚年隱居,醉心佛學不問世事,1619年病死。

宇喜多秀家:作為秀吉的前養子,“文祿之役”的日軍總指揮,他是豐臣家最為忠心耿耿的人。關原大戰從屬石田三成的西軍,是西軍的主力,戰後逃亡,領地被沒收,後被抓獲,流放到八丈島,在小島度過50年的歲月,1655年病死。

小早川秀秋:和宇喜多秀家一樣曾為秀吉的養子,“慶長之役”的日軍總指揮,卻最終背叛了豐臣家。關原大戰從屬石田三成的西軍,但戰鬥中倒戈,致使西軍潰敗。戰後遭到一致唾罵,致使精神失常。1602年早逝,年僅21歲,沒有子嗣,小早川家就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