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篇
萬曆朝鮮戰爭過後,曆史靜悄悄地走過了三百年。
這三百年裏風雲變幻,大陸這邊,朱家天下早已易主,梳著辮子騎著快馬的滿清成了中國的統治者。當紫禁城的權力棒交接到一個年近六旬的自負老太太手裏時,這個龐大的帝國已經腐敗透頂,衰老不堪;大海那邊,閉關鎖國的日本經曆了明治維新的陣痛,卻從一個落後弱小的封建島國,蛻變成一個躍躍欲試的新興帝國。
一個是當年武功神勇而今百病纏身的老朽,一邊是剃著寸頭、留著紋身的暴力少年——一場架不可避免的打起來。
戰爭的結果每個中國人都切齒難忘:中國敗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中國割讓了台灣島,賠償了兩億三千萬兩白銀。
四萬萬人口、幅員遼闊的大清,為什麼敗給一個資源貧乏的蕞爾島國?裝備洋槍洋炮的精銳淮軍,為什麼百戰無一勝?耗費巨資、成軍六年、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為什麼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這樣前無古人的恥辱條約,清朝為什麼肯簽字?
對於這場把天朝上國最後遮羞布扒光的戰爭,中國人的疑問和憤怒實在太多,一直到今天還是耿耿於懷,但更多清醒的人選擇了反思。
李鴻章在馬關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條約的間隙,兩個老對手開始聊天。對於清朝百病纏身的現狀,伊藤博文說:“十年前,我在津時與中堂談及,何至今一無變更,本大臣深以為抱歉。”李鴻章無可奈何地回答:“我國之事,囿於舊俗,未能如願以償……”
沒有變革,國家隻能任人宰割。同樣,沒有全國同心,軍隊就沒有勝利。
日本在戰爭期間,全體國民自覺自願把自己綁上了擴張侵略的烈火戰車,天皇帶頭減餐捐款,市民搶購國債,妻子催促丈夫參軍,士兵唱著揚我國威的軍歌踏上侵略之路。
中國呢?淮軍吃敗仗,李鴻章政敵拍手稱快;北洋水師危急,南洋水師不救;清廷寧願割地賠款,不願遷都抗戰。
戰後,根據條約規定,一個名叫堀口九萬一的日本外交官來到湖北沙市,為即將開設的領事館選擇地址。沙市屬於荊州府,熟悉中國三國曆史的堀口,卻在這塊諸葛亮、關羽的舊日叱吒之地,發出了無法理解的困惑和感慨:同行的當地清朝官員,居然沒有一個人知道才發生的那場戰爭。
舉國渾噩,無法不敗。
大清就是一座封閉的宅院,英國軍艦率先轟開了它的大門,太平天國動搖了它的地基,然後,一群明火執仗的日本強盜,破牆而入,強行掠走了屋子裏的所有積蓄,留下搖搖欲墜的破屋,苟延殘喘到辛亥革命的炮聲——這就是甲午戰爭。
一、袁世凱把大清拖上了賊船
1894年戰爭爆發的那個夏天之前,大清和日本已經交手了兩個回合。第一回合,1874年,日本在借口本國人被殺出兵台灣的事件中,首次嚐到戰爭的甜頭:大清妥協賠款,琉球被並入日本。第二回合,1884年,大清軍隊在朝鮮平定了親日的“開化黨”政變,日本駐朝公使連夜潛逃,次年中日簽署了維持朝鮮均勢的《天津條約》,埋下了兩國開戰的火藥桶。
甲午戰爭的導火索,由一個我們很熟悉的人物點燃:袁世凱。
1. 七顆人頭殺出個朝鮮監國
一代梟雄袁世凱的發跡地是朝鮮。在此之前,他隻是個科舉失敗的小混混。
出生在河南項城的袁世凱,五歲時過繼給叔叔袁保慶為嗣子。袁家是項城望族,袁世凱的叔祖袁甲三進士出身,鎮壓過太平軍、撚軍,官居朝廷一品,是曾國藩、李鴻章的老戰友。盡管有這麼牛的先輩作為榜樣,但少年時期的袁世凱絲毫沒顯露出出人頭地的才能。
袁世凱當時是族裏公認的紈絝子弟:讀書讀不下去,酷愛喝酒、騎馬、打架。恨鐵不成鋼的嗣父袁保慶在拿起板子臭揍這個頑童屁股時,心裏未嚐不灰心喪氣:看來也是個沒出息的家夥!
22歲時,科舉徹底無望的袁世凱,一把火燒了所有詩文,投奔到袁保慶的結拜兄弟淮軍將領吳長慶部下,才開始其波譎雲詭的政治生涯。
1882年8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國王李熙和當權的王妃閔氏,被暴亂的士兵逐出了王宮,李熙的父親大院君(大院君是朝鮮對國王父親的封號)趁機掌握了實權。
朝鮮和中國是宗藩關係,藩國兵變,宗主國豈能坐視?清廷隨即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三艘軍艦,載著吳長慶的六營士兵赴朝鮮平亂。袁世凱作為負責營務的幕僚跟隨,一踏上征戰的路途,袁世凱就像一根不甘屈居褲袋裏的錐子,迅速出了頭。
軍艦登陸前需要勘測登陸地形,滿船的將士都在暈船,天生不暈船的袁世凱自告奮勇和丁汝昌一起下水勘測,兩人脫了靴子,光著腳從砂石遍布的沙灘來回走動,袁世凱哪裏比得上士兵出身的丁汝昌,腳下很快破裂開,血跡一滴滴印在沙石上,但袁世凱臉上一絲痛苦的表情都沒有。丁汝昌大奇:“沒想到這個紈絝子弟也能吃苦啊!”
上岸後,清軍的軍紀很差,時有掠奪村莊財物魚肉之事,吳長慶覺得有辱天朝國體,命令袁世凱擔當整頓軍紀的任務。當晚,袁世凱進營帳報告又有違紀事件發生,吳長慶當即怒氣衝衝的罵了一通,責問袁世凱為什麼不嚴懲,袁世凱一直恭恭敬敬的聽著,等吳長慶發完火才平靜地稟告:“已經嚴懲了。”一揮手,親兵捧上了七顆血淋淋的首級。吳長慶大吃一驚,從此對眼前這個殺人如割草的世家子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