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墜落的龍旗(1)(3 / 3)

在一心趕超西方列強的日本人眼裏,朝鮮就是塊積弱的嘴邊肥肉,西有大清,北有俄國虎視眈眈,自己不吃遲早給別人吞掉。至於軍事上,則絲毫不是問題——遠在三百多年前,豐臣秀吉的軍隊就如入無人之境,席卷了大半個朝鮮,現在日本有了槍炮和軍艦,征服朝鮮更是不在話下。

萬事俱備,唯一欠缺的就是一個借口。

於是,當東學黨事變的消息傳到國內,日本整個國家就像打了一針睾丸激素一樣,急速躁動起來。報紙上爭相大造輿論,促使政府出兵。各報用的最多的詞有:“千載難逢”、“機不可失”、“朝鮮風雲”、“東洋盟主”、“大和魂”等等。

沉寂了三百年後,日本要在東亞再次“雄起”了。

6月2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官邸召開了一次秘密內閣會議,與會的主戰派、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主導了會議:“如果中國確有向朝鮮派遣軍隊的事實,不問其用任何名義,我國也必須向朝鮮派遣相當的軍隊,以備不測,並維持中日兩國在朝鮮的均勢。”對陸奧的意見,內閣成員全體同意。同日,得到了明治天皇睦仁的認可。

當天夜裏,陸奧宗光和外務次官林董將參謀次長川上操六請到外相官邸,三個“鷹派”首腦細致的討論了出兵朝鮮的詳細兵力、作戰計劃。林董後來回憶說:當天的會議“不是議論怎麼和平解決問題,而是討論了怎樣進行作戰和如何取勝的問題”。

6月5日,日本正式成立了戰時大本營。請注意,這時距兩國正式宣戰還有兩個月時間。

千萬不要以為隻是日本政治家在覬覦朝鮮,日本國民對鄰國的胃口一樣很好。看看日本報紙的報道:水戶藩士二百餘人向陸軍部請願,組織“戰刀隊”赴朝鮮參戰;關東地區素有俠客之名的高橋,糾集了一千多遊民,申請從軍——日本的所謂俠客,就是黑社會流氓。

朝鮮固然羸弱可欺,連老朽的清朝,在一心擠入“列強”的日本人眼裏,也是個可以一試身手的對象。話說,20年前的台灣事件,日本不是成功侵占琉球並迫使清朝賠償50萬兩軍費嗎?

一個小心翼翼生怕惹火上身,一個有備而來唯恐天下不亂,中日兩國懷著不同的心情,派出了軍隊。

4. 李鴻章:我不先開仗,日本不好動手

中國的派遣軍當然是李鴻章的淮軍嫡係,主帥是直隸提督葉誌超,副手是太原鎮總兵聶士成,清軍總數為2465人。但是中國軍隊一到朝鮮,就發現事情不對頭:海上的日本運兵船一艘接著一艘,軍艦大搖大擺停泊在仁川港,而且日軍還派遣汽艇四處探測清兵動向。

日本大舉出兵,明顯居心叵測。遠在中國的李鴻章卻要袁世凱勸告朝鮮政府:“日與華爭體麵,兵來非戰,切毋驚擾。”

爭體麵?兵來非戰?與其說這是李鴻章安慰朝鮮人,不如說是李鴻章安慰自己。

有備而來的日軍,入朝人數除陸軍近四千人外,海軍則有鬆島、吉野、千代田、八重山、築紫、大和、高雄、赤城八艘主力軍艦,實力遠在中國軍隊以上。

東學黨起義軍在清軍入朝後,迅速和官軍達成了和議,一時間轟然解散。至此,兩國出兵的理由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日本刀拔出來了,不見血是不會收鞘的。

日軍源源不斷地開進漢城、仁川、釜山,看到太陽旗在三個朝鮮重要城市升起,後悔莫及的袁世凱已經聞到大戰的硝煙,不敢出使館大門一步,對外聯絡全靠他在朝鮮娶的三姨太閔氏。到了這個地步,後悔已經沒用,袁世凱一分鍾也不想呆在這個火藥桶上,在多次電報李鴻章請求歸國後,終於在6月中旬化裝逃離了這個令他又愛又恨的國度。

監國袁世凱閃人了,駐紮在牙山的清軍怎麼辦?明擺著亂軍已經沒有了,有的隻是虎視眈眈的日軍。惶惶不安的葉誌超急電李鴻章,獻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迅速從朝鮮北部增兵,準備打仗;中策是全體撤兵,不給日本人以口舌;下策則是孤軍死守。應該說,葉誌超的上策和中策都是可取的,但是在那麼混亂的格局下,李鴻章還是在重複他後半生的一貫外交戰略:和戎。

李鴻章告誡葉誌超:“日雖竭力預備戰守,我不先與開仗,彼諒不動手。此萬國公例,誰先開戰,誰即理詘。切記勿忘!汝勿性急。”由於李鴻章相信所謂“萬國公例”,並擔心“我去兵愈多,彼必不肯減退”,所以既不增兵,又不退兵,清軍得到的命令是“暫靜守勿動”。

耗著。靜看日出日落。

援朝的清軍,就這樣尷尬的“靜守”在牙山,等待他們,等待大清的是什麼命運?

二、豐島和牙山的悲喜劇

在日本人的兵法辭典裏,“奇襲”一向是被鼓吹的戰術。“奇襲”說來好聽,其實就是偷襲,就是不打招呼先動手,這一招日本人用得純熟,日俄戰爭中的偷襲旅順港,二戰中的偷襲盧溝橋、偷襲珍珠港,莫不如此。而甲午戰爭的第一炮,也是由蓄謀已久的日本軍艦突然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