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號的遇難官兵,大部分是合肥東南鄉六家畈的農家子弟。噩耗傳來,六家畈“處處張幡,家家招魂”,至今每到清明,仍有後代燒紙焚香祭奠。
我們可以失敗,但不能忘卻。對於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在對日戰爭中犧牲的英魂,為之國葬都不為過!
4. 牙山之戰,大家都“捷”了
在豐島海戰的同一時刻,日本陸軍也刀劍出鞘,向駐守牙山的清軍發起了攻擊。
不過,第一個死在日本刀下的是一個日本人,古誌正綱陸軍少佐。
古誌正綱是個慣於戰陣的老資格軍人,7月25日,他被日本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委任為先鋒,率領一個大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不料,當古誌正綱的先鋒隊抵達水原後,前日所征集的朝鮮夫役全部逃走,古誌正綱“大憤,雖百方苦心征發,韓民多避不應”,因此,日軍前鋒不得不在水原滯留一天。第二天,混成旅團主力抵達水原後,深感失職貽誤軍機的古誌正綱於當夜掩門,切腹自殺。
先鋒自殺並沒削弱日軍的氣焰,在探知清軍主力已撤離牙山,移駐成歡驛後,日軍開始了甲午戰爭的第一次陸地進攻。
7月29日,兩軍主力在成歡驛展開了激戰,兵力上日軍總數四千,清軍總數三千八百,基本相當,但清軍兵分兩路,局部戰場弱於日軍,而且清軍統帥葉誌超和聶士成錯誤估計了情報,認為日軍有數萬之多,先存了“敵眾我寡”之怯。開戰後,清軍依托堡壘誓死奮戰,但傷亡很重,終於堅持不住,“見軍火垂盡,不得已率眾潰圍而出。”
此戰,日軍傷亡87人,清軍傷亡200餘人。
這場甲午戰爭的中日陸軍第一次交鋒,因為規模不大,所以曆來不受史家重視。其實,距萬曆朝鮮戰爭三百年後,中日正規軍互相不摸底,此為“開戰後第一衝突之勝敗,關係爾後兩軍誌氣者極大”,對兩國戰爭信心的影響更是巨大。
對日本,牙山之戰就是針最好的強心劑。主戰派首腦、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興高采烈的記述道:“牙山戰捷的結果,漢城附近已無中國軍隊的蹤影,朝鮮政府完全在我帝國掌握之中等喜訊,立時傳遍全國;即歐美列強在今日中日之間已經實行交戰,也無輕易置喙幹涉的餘地,唯有暫時立於旁觀地位。故從前那些應否以強硬手段迫使朝鮮改革,以及高談我軍先攻中國軍隊的得失等議論,已被全國城鄉到處飄揚的太陽旗和慶祝帝國勝利的沸騰的歡呼聲所淹沒。”
清朝方麵同樣一片歡欣鼓舞。牙山之役後,“捷報”傳到了國內:“葉軍屢勝,倭死二千多人,葉兵死二百餘人。葉軍現離漢城八十餘裏。”從鴉片戰爭起,對外積弱已久的清朝,本來對戰爭惴惴不安,聞訊後鼓掌相慶可想而知,中樞大臣翁同龢極為興奮地在日記中寫道:“可喜也!”而中國最早的時事畫報《點石齋畫報》,則開創了中國媒體善“炒作”的先河,“牙山大勝”的報道是這樣的:“……時華兵僅二千餘名,各奮神威,短兵相接,無不以一當十。鏖戰良久,我軍大獲勝仗,斬獲倭首二千餘級,刃傷倭兵不計其數……倭兵死亡枕籍,滿目瘡痍,有自相踐踏者,有長跪乞哀者,悲慘之形動人憐憫。華軍聲威大震,奏凱而回。是役也,我軍以少勝多傷亡無幾,而倭兵已死傷過半矣。若待厚集雄師大張撻伐,吾恐倭人皆不知死所矣!”
從方伯謙到葉誌超,從“掛我國龍旗而奔”到“牙山大捷”,甲午戰爭中,中國的前線將領一次次妙筆生花,活生生的把一出出悲劇硬是演繹成喜劇。
八月一日,都有“大捷”作底氣的清朝和日本同時向對方宣戰。
光緒皇帝的宣戰諭旨豪氣幹雲:
“……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並著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及統兵大臣,整飭戎行,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毋得稍有退縮,致於罪戾。”
明治天皇的宣戰詔書氣定神閑:
“……事既至此,朕雖始終與平和相終始,以宣揚帝國之光榮於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戰,賴汝有眾之忠實勇武,而期速克平和於永遠,以全帝國之光榮。”
三、男子漢和孬種
平壤城中,雲集了大清最有戰鬥力的五路軍隊,城是堅城,人是精銳,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齊備,連李鴻章也對這支裝備精良的部隊信心十足。誰料到,僅僅兩天不到,葉誌超就打出白旗,狂逃六百裏,把淮軍和大清的臉麵丟得精光!
幹糧袋裏隻剩兩天口糧,不得不冒險進攻的日軍,打贏了這場隻關乎勇氣的戰役。
1. 平壤城下,兩軍誰更強
日本人一向看不起清朝的陸軍,戰爭開始前就斷言日本陸軍必勝,這僅僅是狂妄嗎?
先看看兩國的陸軍家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