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變得更強!”
為了擊沉定遠,為了打敗大清,日本就像那些熱血少年一樣,玩命的進行著“變強”的準備。
1887年,明治天皇下令每年從內庫撥款30萬元,補貼到海軍。見到天皇帶頭,全國國民競相或捐款或認購國債,海軍軍費猛增。三年間共購買和建造了四艘新型軍艦:“千代田”號、“吉野”號、“秋津洲”號、“八重山”號。其中排水量4000噸的“吉野”號購自英國,是當時世界上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艦。
關於購買這艘在甲午戰爭中大出風頭的吉野號,日本有一個出名的故事。吉野號當時的價格約為白銀二百萬兩,明治天皇睦仁因國庫虧空拿不出更多錢,就宣布自己“減餐”——每天隻吃一頓飯,直到購得“吉野號”為止,皇太後也捐出了首飾。天皇的舉動讓國民“熱淚盈眶”,紛紛踴躍捐獻,日本商人發起了“吉野號募捐會”,後來募集到的銀兩可以買三艘“吉野號”。
曾經創下收視率高峰的電視劇《走向共和》裏,杜撰了一個日本少女為捐錢買吉野,選擇做妓女的情節。這是一個接近真實的杜撰,在那個狂熱的民族,發生這樣的事並不奇怪。
日本是工蟻一樣的民族,堅忍、賣力、守紀律,靠著節衣縮食和精密籌劃,他們一點一點填平了和清朝的鴻溝。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共擁有主力軍艦31艘,其中包括專門為克製定遠和鎮遠而設計建造的3艘“鬆島”級軍艦。
再看看大清。
耗資巨大興建的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看家底的寶貝,他當然希望越壯大越好。水師中有眼光的高級將領,如丁汝昌和劉步蟾都曾提出要補充新艦,補充新式速射炮,增加維護費用,但銀子呢?
大清到了光緒年間,國家機器早已千瘡百孔,經濟上年年入不敷出,加上黨派鬥爭激烈,李鴻章搞洋務屢屢被政敵斥為敗家子,主管財政的戶部尚書翁同龢以經費短缺為由,一再壓縮海軍經費,比如兩年內禁止北洋水師購買西洋槍炮、船隻,連補充零部件的費用都不撥給——在隻會讀聖賢書、絲毫不懂現代戰爭的官員看來,軍艦買來了就算大功告成!結果就是,買得起馬,配不起鞍。北洋水師不但在成軍六年後沒有購進一艘新艦,就連炮彈、上油、燃料這些基本的維護費用都捉襟見肘。
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向朝廷彙報海軍現狀,直言隻有八艘軍艦可以一戰:“北洋現有‘定遠’、‘鎮遠’鐵甲二艘,‘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快船五艘,均係購自外洋,‘平遠’快船一艘,造自閩廠。前奏所雲戰艦,即指此八艘而言。自光緒十四年後,並未添購一船,操演雖勤,戰艦過少。”不消說,光緒皇帝看了後怫然不悅,政敵們看了後彈劾如雲:銀子是不是全給老小子貪汙了?!
要說大清上下都在懶散的混日子,是冤枉了他們——甲午戰爭的前夕,大清上下都在忙:洋務派和清流派在忙於互相彈劾,禮部在忙於準備慈禧老佛爺的六十壽誕,戶部在忙於籌集頤和園每年60萬兩銀子的巨額建築費用,太監宮女們在忙於怎樣讓老佛爺桌上的106道菜肴做出新花樣。
1894年9月17日的那個下午,就在這樣的大背景烘托下,貿然又必然地闖進了曆史的書頁。
3. 大東溝,狹路相逢!
風平浪靜的黃海。
9月17日上午8時,北洋水師主力完成了運送銘軍十營四千人赴朝的護航任務,旗艦定遠號掛出龍旗,開始南下返航,“鎮遠”號上的幫帶美國人馬吉芬在日記裏記道:“是日,朝暾暉暉,輕風徐來。”
此刻,遊弋在黃海尋找清朝運兵船的日本聯合艦隊正向東北方向航進。因為沒料到會遭遇北洋水師主力,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中將也乘坐著由郵輪改造的西京丸號,優哉遊哉的隨同督戰。
狹路相逢。
10時23分,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旗艦吉野號瞭望兵發現遠處一股煤煙。“前方發現船隻!”
11時,吉野號已經確認7到8條煤煙。“前方發現大量可疑船隻!”
11點30分,吉野號已經看清對方是北洋水師。
11時40分,吉野打出信號旗。“發現敵魚雷艇和艦隊!”直到此時,北洋水師的瞭望兵才發現第一股若有若無的煤煙。
12時,鎮遠號的瞭望兵確認,“發現日軍艦隊!”正在吃午飯的高級將領們紛紛跑上甲板,戰鬥警報拉響。
之所以羅裏囉嗦把這些細節羅列出來,不是要說明日本的瞭望兵視力比中國的好,而是因為北洋水師燒的是劣質煤,煤煙大——因為經費緊缺,運到軍艦上的都是碎煤,直接導致中方比日方晚一個多小時才發現敵人。
雙方不斷接近,中日的指揮官在望遠鏡裏已經能清楚地看到對方,中方看到是日本水手在吃飯抽煙,這是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故作輕鬆的命令;日方看到的則是“頭上盤著發辮、兩臂裸露而呈淺黑色的壯士,一夥一夥地佇立在大炮旁。甲板上各處都是臥倒的水兵,他們懷抱一個50磅或更重的發射藥包,準備在需要時一躍而起並將其補充給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