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如日中天的拿破侖率六十萬大軍入侵俄羅斯,俄軍抵抗不住,死傷慘重,拿破侖一口氣打到了莫斯科。但進了城後,拿破侖吃驚的發現:這裏沒有他期待中沙皇派來的求和使者,而是一場俄羅斯人自己點燃的漫天大火!大火燒了整整一周,昔日美麗的城市成了廢墟,法國士兵在這裏找不到一塊麵包可以充饑。
拿破侖派出了議和使者,逃亡中的沙皇亞曆山大回答:“隻要俄國疆土上還有一名法國士兵,就不議和!”冰天雪地裏,拿破侖不得不下令撤退,在沿途俄軍和遊擊隊的打擊下,法軍一潰千裏,最後隻剩下1萬多名士兵活著回到法國。
光緒和慈禧有勇氣火燒北京嗎?有決心和侵略者抗爭到最後一刻嗎?
答案是明顯的。遷都抗戰並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在愛新覺羅氏眼裏,維持滿清的統治才是第一位。舍棄北京,不僅僅意味著舍棄曆代皇帝的寢陵,舍棄奢侈腐化的生活,更會影響到全國的統治。比起割地賠款,清廷更加擔心皇帝寶座的不穩,擔心漢族人民的起義,太平天國和撚軍的例子還不夠說明問題嗎?
而令人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的擔心並沒有錯。全國人民對侵略者是痛恨的,自從日軍踏上國土的一刻起,所到之處當地人民無不奮起反抗,但對於“外無以禦侮,內無以保民”腐敗到極點的大清政府,老百姓實在鼓不起忠君愛國的念頭。真要遷都抗戰,天下大亂,勢必出現第二個太平天國、第二個撚軍,恐怕日本人未敗,清政府先亡。
對於清廷來說,隻有一條路好走:求和。
2. 流產的計劃:奇襲日本東京
日本是個四麵環海的孤島,雖然資源缺乏些,環境惡劣些,離大陸文明圈遠了些,但有了大海這個天然庇護所,大陸上再怎麼翻天覆地戰火紛飛,也燒不到日本列島。
幾千年來,基本是隻有日本侵略別人的份,這就好比做壞事而不被懲罰,更助長了日本的氣焰。
令人驚奇的是,甲午戰爭期間,清朝駐歐洲使節宋育仁竟然籌劃了一個奇襲日本本土的計劃!
說起宋育仁,四川所有的媒體人都熟悉這個名字,他是清末著名的維新思想家、活動家,四川報業的鼻祖。
甲午戰爭爆發時,宋育仁正在倫敦,任中國駐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讚。因公使龔照瑗回國述職,宋育仁暫時代其職務。遠在異國的宋育仁非常關心戰事,他曾上書清廷,目光敏銳地指出“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
獲悉中國軍隊屢遭敗績後,見多識廣的宋育仁突然萌發了一個軍事奇想:募兵奇襲日本。他和使館參議楊宜治、翻譯王豐鎬三人秘密製定了計劃:購買五艘英國兵艦,十艘魚雷快艇,再招募兩千名澳大利亞水兵,組成一支足以一戰的艦隊,出發後假稱是保護澳大利亞商隊的艦隻,從菲律賓北上,奇襲日本長崎和東京。
宋育仁在《借籌記》裏記錄道:“澳大利亞為英國的屬地,西例商會本有自募水師保護商旅之權,中倭戰起,澳洲距南洋最近,頗為震動,商會發議,舉辦屬地水師一旅,以資保護,庵潔華特暗聯議院同黨主行其議,而以此謀所購一旅假名於澳洲商會所為,仍掛英旗出口,則局外無嫌,而蹤跡不露。”
文人的特點一般是謀事有餘,成事不足。但宋育仁不一樣,計劃訂好後,他一麵報請朝廷批準,一麵立即開始行動。他和美國退役海軍少將夾甫士、英國康敵克特銀行經理格林密爾等商定:由中國與康敵克特銀行立約借款二百萬英鎊、另借戰款一百萬英鎊,以支付兵船購買費用。此後,募兵、購買槍支彈藥,一應俱全,奇襲隊司令人選也定好了:前北洋水師副提督琅威裏。
英國海軍軍官琅威裏是北洋水師初建時,清廷高薪聘請的總教習,精通海戰,治軍嚴格,後因不滿朝廷提拔劉步蟾而被迫辭職,請他做奇襲隊司令當然最佳不過。
籌備工作完成了,宋育仁自稱“炮械畢集”,信心十足隻等朝廷命令了。不料,公使龔照瑗返職回來查知此事後震怒不已,立刻以“妄生事由”電告清廷阻止。
龔照瑗是李鴻章的安徽老鄉兼親信,雖然一句英語不會,但有一個長處:死心塌地。他在倫敦擔任外交官的任上,做了兩件令清廷大為滿意卻令後世痛恨責罵的事:一是阻止了宋育仁的奇襲日本,一是雇傭偵探綁架了孫中山。
收到龔照瑗來電,清廷大為震驚,認為宋育仁“妄生事端”,立即下旨將購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廢,同時電召宋育仁速速回國。
召雇傭兵奇襲日本的計劃胎死腹中。回國途中,宋育仁“撫贗私泣,望洋而歎”。
從技術上看,假借澳大利亞商隊奇襲日本的可行性無疑是有的;從軍事上看,隻靠5艘兵艦和10艘魚雷艇,裝載著2000名外國雇傭兵,進攻長崎和東京,基本是飛蛾撲火。但哪怕對著日本本土隻開一炮,放一槍,也足以讓日本人驚魂,長中國人士氣。
一介文士,卻能出此驚天奇謀,數百年後讀到這段往事,仍覺心潮澎湃。
不過,宋育仁不是“借兵奇襲日本”的中國第一人。早在三百年前的明朝萬曆朝鮮戰爭中,朝廷就有過“借暹羅兵奇襲日本”的打算。
萬曆二十年(1592年)九月,暹羅國使者握叭喇來北京朝貢,聽說日本侵朝的事後,向朝廷自告奮勇:願意回國督率暹羅兵從海路襲擊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