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2 / 3)

回到學校後,校長讓我在全校大會上介紹我在軍艦聯歡的經曆,我講得是眉飛色舞,同學們聽得是津津有味。尤其講到我害怕鮑裏斯讓我上床睡覺的事,全場的老師與同學都大笑起來。現在想起來,當時我隻是一個十歲的孩子,沒有發言稿,也沒有做什麼準備,當然,也更不懂得講什麼套話,能在幾百個同學老師麵前,滔滔不絕一口氣講上半個多小時,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自由自在,無拘束,沒有條條框框,一切都順其自然,按一個孩子的天性,把他自己眼睛裏看到的新鮮的東西,原原本本地告訴他想告訴的人們,就像給弄堂裏的小朋友說話那樣自然。現在想來,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這種膽量與自信,也是當時更為寬鬆開放的教育文化環境所賜。它給予了我這樣的孩子以充分表達自己所見所聞的機會與可能性。

許多年過去了,小時候的生活已經淡出記憶,然而,小學生活卻給予我一生中受用不盡的東西,那就是在一種自由的環境中,我獲得了培養與選擇符合自己個性的興趣與愛好的機緣,養成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我相信,每個人的童年時代都有一個在性格與知識方向上的可塑時期,隻要我們不要用功利的競爭心去壓抑它,摧殘它,它就會在園丁的嗬護下,自然地生長出來,就像是春天花園的小苗一樣。記得歌德說過:“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顆勇敢的種子,沒有它,就不能想象什麼是才能。”一個好的教育製度,就是一個能把孩子身上的勇敢的種子發掘出來的製度,就是能把每個孩子身上各自的特殊潛能自然激活的製度。在我們共和國的曆史上,在反右鬥爭與“大躍進”以前的五十年代中前期,曾經有過一個時期,孩子們就生活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我就是那個時代的幸運兒之一。(當然,必須指出的是,雖然在進入高年級時,社會上發生了反右鬥爭與“大躍進”的悲劇,這種浪潮當時且還沒有直接波及到我們上海的多數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當下教育困境有著種種抱怨,這會使我不知不覺把自己小時候的經曆拿來與現實對比,兩年前,我曾收到一個四川親戚的孩子寫來的信,他正處於我讀小學同樣的年齡,我就寫了這樣一封給他的回信:

我們家的人就是很特別,不愛錢,不要享受,隻追求知識,並以自己的知識服務於社會。一定要把這個好傳統繼承下來。要喜歡讀書,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對知識的興趣。我們在小學時功課沒有那麼多,大人也管得沒有像現在這樣緊,這樣死板,所以我能從小就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好多書我在中學以前都讀過了。這時就會產生了對知識與世界的好奇心,並把這種好奇心帶到了青年時期,一直保持到現在。後來,我在工廠裏當了十二年工人,生活雖然苦,但始終充滿了樂趣,就是有那麼多書陪伴著我。隻有真正對知識有了興趣,你才會覺得讀書是多麼有樂趣,才會理解運用知識可以使自己心胸與視野擴展得越來越遠。說實在話,現在我們學校的教育是很失敗的,老師早就把孩子們的求知欲與創造力都扼殺了,希望你能在小時就能多少知道這一點,並一直把對知識的興趣保持下去。

雖然信發出去了,但我確實對這封信能否啟發他影響他缺乏信心。後來我寄給他一些童話故事書,不過他太忙了,無窮無盡的作業壓得他連給我寫信的時間都沒有,更可悲的是,我後來還得知,他們四川那個地方的孩子,每學期都要交數百元的課外輔導費給學校,才有可能參加假日或晚上舉辦的各類學科輔導班,沒完沒了地從這個班趕到那個班,隻有這樣,才被允許聽老師在正課上有意省略不說的知識要點,並獲得分數合格!(據說,他們那裏每個任課老師用這個辦法一年可掙到兩三萬元。)沒有想到,現在的這些孩子不但成為老師的家長式權威下的馴服工具,而且進而成為某些老師斂財的方便工具,實在令人悲哀。如果這些孩子知道半個世紀以前,我們這一代人曾經有過與他們如此不同的童年,他們真會羨慕死了。即使他們聽到當年那個小女孩用童稚的嗓音唱出的《我們的田野》,他們也不可能有我們那種親切的感受。

我們社會的教育體製已經變成了一種誰也奈何它不得的巨無霸,我們這個民族正在進入一個我們自己製造的怪圈而無法自拔。我們的教育能不能返璞歸真?令人憂慮的是,一代又一代老師在他們自己的童年時代,就生活於這種不正常的教育體製的束縛之中,而“不知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連他們自己都不能體味自由的教育是怎麼一回事了。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跳出這個教育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