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諷諫(2)(2 / 2)

大司空宋弘奉召參加劉秀的宴會,見宮室內新添屏風上畫的都是漂亮的仕女,宴會中劉秀不時注目仕女圖,宋弘見狀說:“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劉秀聽後立即派人撤去屏風,笑著對宋弘說:“聞義則服,可乎?”擇善而從,虛心納諫,使得劉秀延攬的大批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也使得劉秀及其所建立的政權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決策失誤。

劉秀大會群臣,讓桓譚彈琴。桓譚看見宋弘,失卻常態。劉秀感到奇怪,問宋弘是怎麼回事。宋弘於是離開座席,摘下帽子,謝罪說:“我所以舉薦桓譚,是盼望他能用忠心和正義輔導君主;而他卻讓朝廷上下沉緬於鄭國的音樂,這是我的罪過。”劉秀一聽,表情由奇怪變為慚愧,向宋弘表示歉意。

劉秀任命睢陽縣令任廷當武威太守。劉秀親自召見,告誡他說:“好好侍奉長官,不要丟掉名譽。”任延回答說:“我聽說忠誠的臣子與人不和睦,與人和睦的臣子不忠誠。履行正道,奉公守法,是臣子的節操。如果下級對上級隨聲附和,那不是陛下的福分。陛下說要好好侍奉長官,我不敢接受。”劉秀歎息說:“你說得對呀!”

馬廖上書勸太後完成德政。他說:“從前元帝取消服官,成帝穿用洗過的衣袍,哀帝撤除樂府,然而奢侈之風不息,最終導致衰落而發生動亂的原因,就在於百姓跟隨朝廷所行,而不聽信朝廷所言。改變政風民風,一定要從根本著手。經傳說:‘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傷疤;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長安有諺語說:‘城中喜愛高發髻,鄉下的發髻高一尺;城中喜愛寬眉毛,鄉下的眉毛半前額;城中喜愛大衣袖,鄉下的衣袖用了整匹帛。”’這些話有如戲言,但切近事實。

漢順帝陽嘉四年(公元135年)二月十六日,順帝首次允許宦官以養子繼承爵位。禦史張綱上書說:“據我考察,文帝和明帝,德行教化,最有成就。而當時的中常侍不過二人,對寵愛親信的賞賜,不過黃金數斤。珍惜經費,關心人民,所以,百姓家家富足。可是,近幾年來,沒有功勞的小人,都得到官祿爵位,這不是愛護人民,重視國家,順應天道的作法。”奏章呈上後,順帝不理。

陳蕃上書說:“封國的諸侯王好像天上的二十八宿,拱衛著帝王。高祖曾經約定,不是有功之臣不能封侯。然而,我聽說,皇上追錄河南尹鄧萬世的父親鄧遵的微小功勞而賜封鄧萬世,並重新恢複尚書令黃雋祖先已經斷絕的封爵。對親近的人,不按照正常的製度授予食邑,對左右隨從,沒有功勞而頒給賞賜。甚至一家之內,被封為侯爵的有數人之多。所以天象失去常度,陰陽秩序錯亂顛倒。”桓帝對陳蕃的建議頗為采納。

延熹六年(公元163年)十月十三日,桓帝去廣成苑打獵,隨後臨幸函穀關和上林苑。光祿勳陳番上書進諫說:“天下太平的時候,遊獵還應當有節製,何況今天有‘三空’的嚴重災難呢!農田空,朝廷空,倉庫空。加上戰事沒有停止,四方人民逃亡,正是陛下憂心如焚,損毀容顏,坐等天明的時候,怎麼能夠揚旗耀武,把心思用到駕著車馬觀光上呢!”奏章呈上,桓帝不采納。

張溫以皇帝的詔書征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晉見張溫。張溫責備董卓,而董卓應答時毫不恭順。孫堅上前附在張溫的耳邊悄聲說道:“董卓不怕獲罪,反而氣焰囂張,口氣很大,應該按照軍法‘受召不及時到達’一條,申明法令,予以處斬。”張溫回答說:“董卓在黃河、隴山之間一向有威望,今天將他殺死,西征將沒有依靠。”張溫不忍心動手,便說:“你先回去,時間一長,董卓會起疑心的。”孫堅於是告辭而出。

何進召董卓率軍到洛陽來。侍禦史鄭泰勸諫說:“董卓為人強悍,不講仁義,又貪得元厭。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權,他將為所欲為,必然會威脅到朝廷的安全。您作為皇帝國戚,掌握國家大權,可以依照本意獨斷獨行,懲治那些罪人,實在不應該依靠董卓作為外援!而且事情拖得太久,就會起變化,先前竇武之事的教訓並不久遠,應該趕快決斷。”尚書盧植也認為不應當召董卓,何進都不接受。鄭泰於是辭職而去,告訴苟攸說:“何進是個不容易輔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