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叛亂(1)(1 / 2)

陳豨於劉邦自平城還長安時,由郎中封為陽夏侯,任代相國,負責監趙、代邊境,邊兵盡歸他指揮。有人說,陳豨臨行,與韓信密謀反漢,韓信為內應,陳豨拜將守邊,私人賓客數以千計。趙相周昌請求入見高祖,即言陳豨擁兵在外,又賓客眾多,須謹防有變。公元前197年秋,高祖以“太上皇崩”為理由召陳豨,豨稱病不至,遂與王黃、曼丘臣反,自立為代王。劉邦親自到邯鄲指揮平定。太尉周勃從太原攻入代地,才得以平定叛亂。至十二年,周勃斬陳豨於當城(今河北蔚縣)。

公元前195年十月,劉邦與黥布軍隊在蘄西對陣。黥布軍隊十分精銳,劉邦便在庸城堅壁固守。遠遠望去,黥布軍隊的布陣如同當年的項籍軍隊,劉邦心中厭惡。他與黥布互相望見,遠遠地質問黥布:“你何苦要造反?”黥布回答說:“想當皇帝而已!”劉邦怒聲斥罵他,於是雙方大戰。黥布軍隊敗退而逃,渡過淮河,雖然幾次停住陣腳再戰,仍不能取勝。他隻好與一百餘人逃到長江南岸,劉邦便另派一員將軍繼續追擊。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反。原先,盧綰曾助漢擊陳旆,攻其東北。盧綰派張勝到匈奴,阻止匈奴援救陳豨。張勝卻聽了臧荼之子臧衍的計謀,反令匈奴助陳豨攻燕,聯絡陳豨,與漢對抗。盧綰知實情後,又把張勝包庇下來,讓他逃匿至匈奴,為燕王秘密聯係。又暗中派範齊去找陳豨密謀。謀泄,劉邦兩次派人召盧綰,綰稱病不行。二月,劉邦派樊噲擊盧綰,令皇子劉建為燕王。盧綰帶領數千人在塞下觀望形勢。至四月,聞劉邦卒,遂逃亡到匈奴。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4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英布先後獲知韓信、彭越被處死,即暗中部署兵力,刺探周圍各郡動靜。後被人告發。劉邦與相國蕭何商議,遣使者到淮南國查驗。英布聞訊,舉兵反叛。當是時,劉邦已經有病,手下諸將領都不是英布敵手,隻好帶病親征。此舉頗出乎英布意料之外。英布叛軍先攻吳,吳王劉賈敗走而死。英布渡淮擊楚,得勝,繼續引兵西進。第二年十月,劉邦率領的漢軍與英布軍相遇於蘄西(今安徽宿縣北)。英布兵敗,逃至江南,被當地人殺死於鄉田舍。

當初,朝廷大臣鏟除諸呂之時,朱虛侯劉章功勞尤其大,大臣們曾許諾把全部趙地封給他為王,把全部梁地封給其弟東牟侯劉興居為王。及至文帝得立為帝,得知朱虛侯、東牟侯當初打算擁立齊王劉襄為帝,故有意貶抑二人的功勞,等到分封皇子為王時,才從齊地劃出城陽、濟北二郡,分別立劉章為城陽王、劉興居為濟北王。劉興居自認為失掉了應得的侯王之位,功勞被奪,頗為不滿;現在聽說文帝親臨太原,以為皇帝將親自統兵出擊匈奴,有機可乘,就發兵造反。

漢文帝得知劉興居舉兵謀反,詔令丞相和準備出擊匈奴的軍隊都返回長安,任命棘蒲侯柴武為大將軍,統領四位將軍、十萬軍隊出擊劉興居;任命祁侯繒賀為將軍,率軍駐守滎陽。七月,文帝自太原返抵長安。文帝下詔書:“濟北境內吏民,凡在朝廷大兵未到之前就歸順朝廷和率軍獻城邑投降的,都給以寬赦,且恢複原有的官職爵位;即便是追隨劉興居參預謀反的,隻要歸降朝廷,也可赦免其罪。”八月,濟北王劉興居兵敗,自殺。

文帝時,吳太子入朝,與皇太子劉啟(即景帝)博弈,因爭棋路發生爭執,皇太子抓起棋盤將吳太子砸死。漢文帝派人將屍體運回吳國,吳王劉濞憤怒地說:“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又將靈柩運回長安埋葬。從此,劉濞稱疾不朝。漢文帝幹脆賜他幾杖(茶幾、手杖,對老年人尊敬和優待的象征),準許他不用朝請。但吳王劉濞不但沒有悔改,反而更加驕橫。

漢朝廷削地的詔書送至吳國。吳王濞立即誅殺了由朝廷派來的二千石(郡級)以下的官員。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遍告各諸侯國。消息傳來,膠西王劉印、膠東王劉雄渠、茁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吳、楚為首的“七國之亂”,終於爆發了。劉濞發難後,即率20萬大軍西渡淮水,並與楚軍會合後,組成吳楚聯軍。隨即揮戈西向,殺漢軍數萬人,頗見軍威。梁王劉武派兵迎擊,結果梁軍大敗。

景帝命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東進擊吳、楚,派酈寄擊趙,欒布擊齊,拜竇嬰為大將軍,屯守滎陽,策應前方。亞夫至洛陽,不與吳、楚兵爭鋒,堅壁昌邑南(今山東金鄉縣境),派輕兵切斷淮、泗要道,截斷吳軍糧食供應線。梁國獨當吳、楚大軍前鋒正麵,向亞夫求援。亞夫堅守,不派援兵。梁孝王乃命韓安國、張羽率軍與吳軍作戰,得小勝。吳大軍欲西進,梁孝王堅守不下。吳軍轉攻昌邑,亞夫亦堅壁不肯戰。吳兵遠離後方,給養斷絕。吳糧絕卒饑,多叛散,乃引兵退走。亞夫出精兵追擊,大破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