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叛亂(2)(2 / 2)

竇武拒不受詔,投奔步兵校尉軍營,跟他的侄兒、步兵校尉竇紹,共同射殺使者。召集會合北軍五校尉營將士數千人,進屯都亭,對軍士下令說:“黃門、中常侍謀反,努力作戰的,封侯、重賞。”陳蕃昕到事變,率領他的部屬官員,和學生門徒八十餘人,各人拔出刀劍,闖入承明門,一直走到尚書台門前,振臂大聲呼喊說:“大將軍忠心衛國,黃門反叛,為何反說竇武大逆不道?”

護匈奴中郎將張奐正好被召回京都洛陽。曹節等人因張奐新到,不了解政變的內幕。於是假傳皇帝聖旨,擢升少府周靖為行車騎將軍、加節,和張奐率領五校尉營留下的將士前往討伐竇武。王甫率領虎賁武士、羽林軍等共計一千餘人,出朱雀掖門布防,跟張奐等會合。不久,全部抵達宮廷正門,和竇武對陣。這樣,王甫的兵力漸盛,他教士兵向竇武軍隊大聲呼喊說:“竇武謀反,你們為什麼追隨謀反的人?先投降的有賞!”於是,從清晨到早飯時,竇武的軍隊幾乎全部歸降。

竇武、竇紹被迫逃走,各路軍隊追捕包圍,他們兩人都自殺身亡,被砍下人頭懸掛在洛陽都亭示眾。緊接著,又大肆搜捕竇武的親族、賓客、姻戚,全部加以誅殺。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被屠滅全族。宦官又誣陷虎賁中郎將河間國人劉淑,前尚書會稽郡人魏郎,說他倆和竇武等人通謀,他倆也都自殺。將竇太後遷到南宮,把竇武的家屬放逐到日南郡。從三公、九卿以下,凡是陳蕃、竇武所推薦的官員,以及他們的學生門徒和過去的部屬,全都免官,從此不許再出來作官。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钜鹿人張角信奉黃帝、老子,以法術和咒語等傳授門徒,號稱“太平道”。他用念過咒語的符水治病,先讓病人下跪,說出自己所犯的錯誤,然後喝下符水。有些病人竟然就此痊愈,於是,人們將他信奉如神明。張角派他的弟子走遍四方,不斷誑騙引誘,十餘年的時間,信徒多達數十萬,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荊州、揚州、兗州和豫州等八州之人,無不響應。有的信徒賣掉自己的家產,前往投奔張角,他們塞滿道路,尚未到達而死在途中的也數以萬計。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春季,張角的弟子濟南人唐周上書告密。於是,朝廷逮捕了馬元義,在洛陽用車裂的酷刑將他處死。靈帝下詔,命令三公和司隸校尉調查皇宮及朝廷官員、禁軍將士和普通百姓中信奉張角“太平教”者,處死了一千餘人。同時還下令讓冀州的官員捉拿張角等人。張角等得知計劃已經泄露,便派人晝夜兼程趕往各地,通知各方首領,一時間各方全都起兵,他們個個頭戴黃巾作為標誌,因此當時人稱他們為“黃巾賊”。

張角被流箭射中,臨死之前,命令他的部下尊奉褚飛燕為統帥,同時讓褚飛燕改姓張。褚飛燕原名為褚燕,因他身輕如燕,又驍勇善戰,故此軍中都稱他為“飛燕”。張燕接管了張角的隊伍之後,山區的叛匪紛紛歸附到他麾下,部眾漸多,達到近百萬人,號稱“黑山賊”。黃河以北的各郡、縣都受到侵擾,朝廷卻無力派兵圍剿。於是,張燕派使者到京城洛陽,上書朝廷請求歸降。靈帝於是任命張燕為平難中郎將。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韓遂殺死邊章及北宮伯玉、李文侯,吞並了他們的部隊,指揮著十餘萬大軍行動包圍了隴西郡。隴西郡太守李相如叛變朝廷,與韓遂聯合在一起。

中郎將徐榮向董卓推薦同郡人、前冀州刺史公孫度,董卓任命他為遼東郡太守。公孫度到任後,依照法律處死郡中豪門大姓一百餘家,全郡的人震驚。於是他向東征伐高句驪,向西攻擊烏桓部族。他對親信官吏柳毅、陽儀等說:“漢朝的統治將要完結,我要和你們一同建立起一個王國。”於是分割遼東郡的一部分,設置遼西郡、中遼郡,各設太守。並渡海去占領東萊各縣,設置營州,委派營州刺史。

關中的將領們,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等十部都起來造反,合起來有十萬人馬,據守潼關。曹操派遣安西將軍曹仁統率諸將抵擋,令他們堅守營寨,不要出戰。命令五官中郎將曹丕留守鄴城,委任奮武將軍程昱協助曹丕處理軍務;任命門下督廣陵人徐宣為左護軍,留在鄴城統率留守部隊;任命樂安人國淵為丞相府的居府長史,負責留守事務。

罕人宋建乘涼州動亂,自己號稱河首平漢王,更改年號,設置官署,任命各級官吏,長達三十餘年。冬季,十月,魏公曹操派夏侯淵從興國出發征討宋建,包圍並攻克了罕,將宋建斬首。夏侯淵派張等人渡過黃河,進入小湟中,河西羌人各部落全部歸降,隴右地區被平定了。

魏王曹操任命丞相倉曹屬裴潛為太守,準備給他一支精幹的部隊。裴潛說:“單於自己也知道放縱橫行的時間很長了,現在多帶兵去,他們必會感到恐懼而拒絕我們入境;少帶,他們則不怕,因此應當用計謀去解決問題!”於是,裴潛隻駕單車到郡,單於們又驚又喜。裴潛恩威並加,進行安撫,單於們懾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