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苟安(1)(2 / 2)

光祿大夫楚國人龔勝、太中大夫琅邪人邴漢,因為王莽專權,都請求辭職退休。王莽教太後下策書詔令他們說:“朕不忍心用官職上的事務煩擾兩位大夫,你們就好自為之,修養品德,嚴守正道,以終高年吧。”對他們都給予優厚的待遇,遣送回家。

梅福知道王莽必定要篡奪漢朝皇位,有一天,忽然拋棄妻子而走開,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以後,有人在會稽看見了他,他已改換姓名,當吳城市場的守門卒了。

王莽三月立孺子嬰為太子,立刻引起固守劉氏漢室“正統”觀念的朝臣和宗室子弟的不滿,他們徹底識破王莽假仁假義的麵具,有70多位朝臣和地方官吏,或告退,或隱亡,表示忠事劉漢而不為王氏朝官。

王莽於是假借呂寬案件,下令追究呂寬黨羽,牽連自己平素所厭惡的人,都予以誅殺。北海郡人逢萌對朋友說:“君臣、父子、夫婦之道都廢絕了,再不離開,大禍臨頭。”說完就摘下帽子掛在東都城門,回到故鄉,帶著家屬乘船渡海,到遼東客居。

陰鄉侯陰識,是貴人陰麗華的哥哥,因為戰功應當增加封地。陰識磕頭辭謝說:“天下剛剛安定,有戰功的將帥很多,我作為後宮的親屬,仍然要增加封地,就無法麵對天下。這是因為皇親國戚受到封賞,全國百姓都評價他的功績。”劉秀表示接受。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劉秀在洛水邊陳列大軍,命劉盆子君臣排隊觀看。劉秀對樊崇等人說:“該不會後悔投降吧?我今天送你們回營,統率軍隊鳴起戰鼓再戰,一決勝負。不想強迫你們服輸。”徐宣等叩頭說:“我們走出長安東都門,君臣商議,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給陛下。可以和百姓同享受成果,難以和他們同謀開端,所以沒有告訴眾人。今天能夠投降,就像離開虎口,回到慈母的懷抱,確實歡樂欣喜,沒有什麼可遺憾的!”

李通出身於商人世家,擅長投機之道。王莽末期,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叫“劉氏複興,李氏為輔”,李通有了投機之心,恰好劉秀避吏在宛,他即遣軼往迎光武。在財政上給與劉秀以莫大的支持,並娶了劉秀的妹妹,寧平公主劉伯姬,成了皇親國戚。

賈複在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就開始“剽甲兵,敦儒學”,主動卸甲歸田,擺出一副做個讀書人的樣子,連公家分的房子也不要了,回到自家的老宅子,“闔門養威重”。劉秀派人去試探他,他說:天下已經太平,到了“偃幹戈,修文德”的時候了。劉秀聽說後,認為他是對的,“帝深然之”。

寇恂保證了軍糧供應,甚至文武百官月支的祿米也由他運糧接濟,在後勤工作上很有勞績,光武曾多次賜書慰勞嘉獎,功名威望日益提高。儒生董崇警告他說:“上新即位,四方未定,而君侯以此時據大郡,內得人心,外破蘇茂,威震鄰敵,功名發聞,此讒人側目怨禍之時也。”建議他“宜思功成身退之計。”寇恂聽從董崇的意見,當即稱病不視事,請求引退,光武不聽;請求從軍,又不聽。乃令其侄寇張、外甥穀崇從軍充當先鋒,光武以為忠,擢寇張、穀崇為偏將軍。

馮異治理關中地區,曆經三年,上林像都市一樣繁華。有人給劉秀上奏章說:“馮異威望和權力太大,人心歸附,號稱鹹陽王。”劉秀把奏章給馮異看。馮異十分惶恐,上書謝罪。劉秀下詔書回答說:“將軍對於我,從道義上講是君臣關係,從情義上講就像父子,你有什麼嫌疑而要害怕!”

劉秀幼時和嚴光同窗讀書,等到劉秀即帝位,派人按照形貌察訪,在齊地找到了嚴光。劉秀多次征召後,嚴光才到洛陽。任命他當諫議大夫,嚴光不肯接受。他離開了洛陽,在富春山種田釣魚,最後在故鄉壽終。

王良後來曆任沛郡太守、大司徒司直,在位時謙恭節儉,用的是布做的被子和瓦質的器具,妻子兒女,從來不進官署。後因病返回故鄉,一年後又被征召。走到滎陽,病情加重,不能再走。他去拜訪朋友,那位朋友不肯見他,說:“沒有忠言和奇謀,卻取得高位,怎麼這樣來來往往不怕煩!”於是拒絕王良登門。王良感到慚愧。從此以後,接連征召全都不應征,在家鄉壽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