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皇帝擁有當時全國最為完備的食物管理係統。負責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屬職官中,與飲食活動有關的有太官、湯官和導官,它們分別“主膳食”、“主餅餌”和“主擇米”。這是一個人員龐大的官吏係統。太官令下設有七丞,包括負責各地進獻食物的太官獻丞、管理日常飲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湯官各擁有奴婢3000人,為皇帝和後宮膳食開支一年達二萬萬錢。
據《史記》、《漢書》等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活動。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卜、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薑、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區的漢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來自中原的木製筷子。我國傳統燒烤技術中有一種啖炙法,也很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西亞,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人們喜歡吃的烤羊肉串。
西漢滿城漢墓,出土了大量的鎏金銀銅器、錯金銀器、金銀器,代表了當時的金銀器工藝。其中最為精美的鎏金銀銅器有鎏金、銀鑲嵌乳釘紋壺、鎏金銀蟠龍紋壺、錯金銀鳥篆文壺、錯金博山爐、鎏金“長信宮”燈、錯金嵌綠鬆石朱雀銜環杯等,均屬漢代青銅工藝之精華。
《魏晉南北朝史》載:“西漢初期,黃金的應用總數量在百萬斤以上。”如果按照《中國曆代度量衡考》中考據的西漢時1斤折合今日248克來計算,西漢的百萬斤即今日的248噸。
劉邦的長子劉盈,16歲繼位後便大肆用黃金打賞為父親劉邦辦理喪事的人員,尤其是親自參與挖墓穴的人,將軍一級的給40斤黃金,年俸2000石的官員給20斤黃金,年俸600石的給6斤,600石以下的給2斤。漢文帝劉恒即位後,因眾大臣殺呂後的親屬有功,又賜周勃5000斤黃金,賜陳平、灌嬰各2000斤黃金,賜劉章、劉揭各千金。漢武帝劉徹僅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賞賜連年擊敗胡軍的大將軍衛青就花費了20餘萬斤黃金。
羅馬史學家對西漢時期羅馬與中國的外貿交易耿耿於懷,認為羅馬花費了數量巨大的黃金來購買中國的絲綢及其他貨物。比如一種名為“縑”的雙經雙緯的粗厚織物,可以用來製作衣服、口袋,國內時價是400到600多個銅錢一匹,但在羅馬市場卻與黃金同價,即一兩黃金一兩縑,一匹縑約25兩重,即可換取25兩黃金。據羅馬史學家普林尼統計:西漢時,羅馬帝國每年至少有一萬萬賽斯脫奇(sesterce,古羅馬計量單位)的黃金流人中國(還包括印度和阿拉伯),這個數字是驚人的,折合成現在的計量單位超過5噸。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災害頻發,人口數再次銳減。東漢明帝時,全國人口數量僅3500萬左右。後人口開始恢複。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全國有戶969.8630萬,人口4915.0220萬。至公元:t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萬,口5648.6856萬。已大致恢複至西漢極盛時期。東漢的人口分布又有變化。中原人口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劑益兩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揚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
王莽認為劉字由“卯、金、刀”組成,因而下詔,“正月剛卯”佩飾和金刀錢都不準再使用。於是,廢除錯刀幣、契刀幣以及五銖錢,改鑄小錢,直徑六分,重量一銖,上麵有“小錢值一”的字樣,加上以前的“大錢五十”的貨幣為兩類,同時發行。為了防止民間私自鑄造,便下禁令不準挾帶銅、炭。
漢政府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即為樂府詩,後世的《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中便搜集了不少漢代樂府詩,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是寫成於漢代末年。賦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均為千古傳頌的文學名篇。漢代時期,隸書亦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而隸書的出現則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標點符號的雛形。
在科技方麵,西漢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是紙的遠祖,而東漢時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紙。造紙術成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