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聽說西域有一神祗,名字叫作“佛”,於是派使者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教道義。使者在西域找到了佛經,並帶著沙門回到中原。佛經大抵以一切虛無為本,崇尚慈悲不殺生。認為人死之後,精神不滅,可以再次投胎轉世,而人生前所作的善事惡事,全都會有報應。因此,提倡修煉精神,直至成“佛”。佛家擅於使用恢弘博大的言詞,以勸化誘導愚昧的凡夫俗子。精通佛家道義的人,稱為“沙門”。於是佛教便開始在中原傳播,圖畫佛門形像。
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落下閎等人製定的《太初曆》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中華“醫聖”、中醫之祖。而史書記載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醫生(其真實性現在受到陳寅恪等的質疑)。公元前一世紀的《周髀算經》及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則是數學領域的傑作。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這個時期還發明了蒸餾法、水力磨坊、現代馬軛和肚帶的原型、漆器、用於冶金的往複式活塞風箱、出現於漢末的獨輪車、水車和吊橋。造船已經采用了防水隔艙、多重桅和船尾柱舵,並且開始使用羅盤。此外,血液循環也是首先在此時發現。
道教也是在東漢時期宣告形成的。東漢末年,道教分為兩大流派,一支為太平道;另外一支為天師道,亦稱為五鬥米道(張道陵創五鬥米道),而五鬥米道內部還有一個大支派,以於吉為教主,在長江下遊地區傳播。
不少遊俠後來就成了東漢末年軍閥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李通,他“以俠聞於江、汝之間”,最後率領兩千餘家部眾投奔了曹操,拜振威中郎將。東吳名將甘寧,原本也是遊俠,曾“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人與相逢,及屬城長吏,接待隆厚者乃與交歡不爾,即放所將奪其資貨”。這樣的遊俠其實就是強盜。
東漢中央政府的官員分省官、宮官、外官三大係統。內官、外朝的區分古已有之,而在宮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區域稱省中(亦稱“禁中”),因此內宮官員中又有宮官與聲官的區分。在皇帝身邊執役、照顧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隸屬黃門令管轄。省內的禁衛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尚書台是皇帝的秘書機關,其官署設在宮廷之內、禁省之外。它的主要執掌是管理章奏文書、起草詔令,但實際上政務都由尚書台代表君主執掌,權力極大。尚書台設長官(令)一人、副長官(仆射)一人,下設尚書六人分十八人。溝通尚書台與皇帝聯係的官員有侍中、中常侍、黃門侍郎等。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黃門侍郎則由宦者承擔。侍中有事才人禁省,中常侍、黃門侍郎則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雖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級別最高、中常侍次之,但與君主的親密程度,則以中常侍為最。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他們的品級最高,名義上的職責是輔導皇帝主持國家政務;三公之上還有太傅,其職責輔導皇帝,但不常設。東漢的實際政務都同屬尚書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沒有“錄尚書事”的頭銜,就是沒有實權的虛職。三公的屬官有長史一名,掾屬、令史、禦屬各二、三十名。其中,長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屬是分管具體事務的部門負責人(掾是正職,屬是副職),除長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屬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九卿是太常、光掾、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他們各自分管的政務是:太長掌典禮,光碌勳、衛尉掌宮省禁衛,太仆掌皇帝車馬,廷尉掌司法,大鴻臚掌接待諸侯與少數民族,宗正掌皇族事務,大司農掌國家財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飾。九卿各官的長官是卿,副職為丞;其下分設各官管理具體事務,大體以令為正職,丞為副職。
與九卿級別相當的外官(亦稱“列卿”)還有執金吾、將作大匠、大長秋等。其中,執金吾負責宮廷之外、都城之內的治安(都城門另有城門校尉負責守衛),將作大匠負責宗廟殿堂、宮室陵園等土木工程,其副手為丞,下屬的部門負責亦以令為正職,丞為副職;大長秋主管皇後事物。性質與就卿中的少府類似,由宦者擔當。皇位繼承人太子正式確立之後,有專門隸屬太子的東管宮。其設官大體與政府類似,但分級沒有後者細密。東宮官職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