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劉備伐吳是與非(1 / 2)

魏世祖文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

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翊軍將軍趙雲曰:“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權自服。今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廣漢處士秦宓陳天時必無利,坐下獄幽閉,然後貸出。

司馬光在記敘中,稱曹丕為“帝”,稱劉備為“漢主”。現在開會搞活動,最費神的就是給主席台上的各類領導排座次。過去寫曆史,最難辦的也是“必也正名乎”,給劉備這樣的曆史人物定位,是件麻煩事,需要史家有相當的智慧。銳圓哥哥沒有讀過朱熹的《通鑒綱目》,想來在朱夫子的書裏,說到“帝”時,缺省值肯定是劉備哥哥。

朱熹《通鑒綱目》的主要目的是“撥亂反正”,恢複孔夫子倡導的“微言大義”的光榮傳統。這個傳統對於平常老百姓吃飯拉屎影響不大,但在廟堂之上卻也是個事兒。現在大陸和台灣之間相處,就經常要激活這個傳統,首先如何稱謂對方就是一個政治問題,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到台灣見了馬英九怎麼稱呼?各種猜測和評論占足了台灣各大報紙的版麵。

219年農曆十二月,關羽死在孫權部將手下。到公元221年,經過至少一年半的“積極”準備,劉備決定向孫權發起複仇戰爭,或者更準確地說,開始正式回應孫權破壞聯盟、侵占地盤的挑釁。在這十八個月的時間裏,劉備忙裏偷閑登基做了皇帝。

小時讀《三國演義》,也許是讀得不夠仔細,印象中劉備為關羽報仇是緊趕緊的,包括張飛為了給二哥報仇,也是趕緊地逼部下做什麼白旗白甲,部將範疆、張達因怕誤了工期受責罰砍頭,這才砍了張飛的大腦袋。現在仔細一算有一年半的時間,要多少白旗白甲也是可以從從容容做出來的。

如果劉備算定了可以奪回荊州甚至徹底消滅孫權集團,那麼為關羽報仇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理由。不過,我們從地形分析,劉備既已失去荊州,不僅失去了《隆中對》中“一出秦川一向宛洛”夾攻曹魏的可能性,也失去了順流攻擊江東的可能性,從長江順流而下,如果在宜都(今宜昌)至江陵(今荊州)間沒有自己的基地,出來容易,回去就難了。如果江陵還在劉備手中,劉備率兵順江而下搞個襲擊,即使占不到便宜,也能退回來,不至於太吃虧。

從整體實力來講,劉備似乎還差孫權一點,孫權所懼者,北方之曹丕乘人之危也。他最害怕的是兩線作戰,至於妹夫兼老哥劉備,孫權並不怵他,何況荊州新勝,士氣正高。

劉備如果痛感兄弟之歿,動作應該再快點,從江湖道義講,做了皇帝才想起給兄弟報仇,不免有點那個;劉備既然有政治野心,而且做了皇帝,那麼他決定先攻孫權,不僅有替關羽報仇的意思,還應該有更深更全麵的考量。關羽進攻襄、樊,曹魏集團上下受到不小的震撼,戰略上處於守勢。劉備也可能認為曹丕才不若乃父多矣,僅足以守成,所以才放下心來,想一舉掃蕩江東,報仇是嘴上要講的,說不出嘴的是想擴張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