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東進戰略,在內部沒有形成統一意見,上下同欲者勝,這個“欲”,既是統一的利益,更是統一的意誌。劉備伐吳,讚同的不多,反對的不少,原來蜀地的文官武將,在成都涮火鍋早就涮麻了,何況連關羽的麵都沒見過,根本沒有切身的悲痛感受,更不想到湖北吃熱幹麵;原來從荊州跟隨入蜀的人馬,雖然對收複荊州樂見其成,但是對關羽卻未必有多少好感,他們可能會看諸葛亮的眼色行事,而諸葛軍師聯吳是積極的,攻吳是消極的;至於“老井岡”,除了張飛,也沒有什麼人起勁,趙雲更是指出劉備伐吳缺乏一個正當的理由。因為你既然做的是漢家皇帝,從道義上講,應該先報國仇後報私仇,先討伐曹魏再料理孫權。劉備對群臣的諫阻概不聽允。
劉備在關羽危急時沒有任何動作,死了一年半以後卻要對孫權大張撻伐,其中的心理變化諸葛亮應該是旁觀者清。正因為諸葛亮知道劉備的行事邏輯,這裏可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
入川以後,特別是取得漢中以後,法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股飄紅,在劉備麵前更是如日中天。劉備加封漢中王,“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許靖的太傅是虛的,而且是法正推薦的,但法正的尚書令絕對是個有實權的位子。漢中戰役打響後,諸葛亮借機推舉楊洪為蜀郡太守,把法正在“外統都畿”的權勢削弱了。但是,漢中在戰役勝利以後,跟隨劉備的統統升官,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其他人也都有進步,魏延更是派駐漢中獨當一麵,隻有軍師諸葛亮原地不動。諸葛亮的實職是“署左將軍府事”,“左將軍”是劉備原來的公開職務,所以諸葛亮等於是劉左將軍辦公室主任。劉備做了漢中王,上表把“左將軍”辭了,諸葛亮這個辦公室主任毛將焉附?這時的諸葛亮,更多地埋頭於內部治理,對伐吳這樣的軍國大事,不方便說,也不好說,於是報之以冷眼。
劉備和諸葛亮革命目標是一致的,但是革命路線圖不一致。劉備知道這個,也不為難諸葛亮,決定用結果教育年輕的諸葛亮:要完成恢複漢室的宏圖大業,先消滅東吳也是可以的。至於趙雲所謂“國賊”雲雲,在劉備看來,是被自己一貫的對外宣傳搞糊塗了。後來史家多指責劉備此役師出無名,放著篡漢的國賊曹丕不討,卻要攻擊孫權,是政治錯誤,都大讚趙雲講政治。其實,劉備對外宣傳是繼承大漢遺誌,在自己心裏,曹丕、孫權都是國賊,都是俺一統天下的攔路石,本質上魏、吳並沒有什麼區別。趙雲把宣傳當真了,不必戳破也不必理會。
劉備之錯,在於對敵我實力估計不足,用兵部署不當,遂招致失敗。如果劉備是役拿下孫權,回頭再與曹丕爭衡,大家也隻能閉上鳥嘴,轉過來稱讚劉備的革命路線英明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