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祖文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
丁巳,遣太常邢貞奉策即拜孫權為吳王,加九錫。
……
邢貞至吳,吳人以為宜稱上將軍、九州伯,不當受魏封。吳王曰:“九州伯,於古未聞也。昔沛公亦受項羽封為漢王,蓋時宜耳,複何損邪!”遂受之。吳王出都亭候貞,貞入門,不下車。張昭謂貞曰:“夫禮無不敬,法無不行。而君敢自尊大,豈以江南寡弱,無方寸之刃故乎!”貞即遽下車。中郎將琅玡徐盛忿憤,顧謂同列曰:“盛等不能奮身出命,為國家並許、洛,吞巴、蜀,而令吾君與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橫流。貞聞之,謂其徒曰:“江東將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這個時期的孫權狀態很好,一是對外交往心態平和,二是對內節製寬嚴得當。
孫權“稱臣”於曹操,接受曹丕加封的吳王,身段都很柔軟(但對曹操父子反複要求質子均予以回絕),得悉劉備要發兵,也馬上派遣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卑辭請和。人到四十的孫權,看問題看實質,不圖虛名而求實利,赤壁大勝,江陵收複,都是以小博大的勝利,越是得到實惠的人,心態越好。
曹丕加封孫權為吳王,劉曄反對,認為“王位去天子一階耳”,現在孫權做破虜將軍,已然不服從我們,再“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為虎傅翼也”。
曹丕為什麼會封孫權為吳王呢?從策略上,可能是為了招降劉備,這和今天給香港“特別”的地位以待台灣是一樣的。這種做法,有羈縻的意思,也有“以大事小以仁”的用意,當然,這種變通的做法會和國家政體有所衝突。這也反映出曹丕的心態,對武力統一有了保留,試圖通過政治手段實現和平統一,也是一國兩製,對魏實行郡縣製,對吳實行封建製,讓孫吳先從形式上和中央統一起來。
孫權的部下也有反對者,他們不願意接受曹魏的加封,孫權對他們解釋說:“蓋時宜耳,複何損邪!”他告誡大家要韜光養晦,暫不出頭,咱們先給曹丕做兩天小弟又何妨,關鍵是要發展自己,發展是硬道理。
代表中央的使者邢貞到來,牛氣烘烘不下車。張昭正告他:“不要以為我們沒有核武器哦!”邢貞同時看到孫權手下的大將們反魏情緒高漲,邢貞和同行的部屬感慨:“看來東吳隻能是‘麵臨共同挑戰的夥伴’,實質上還是潛在的競爭對手。”
孫權以柔軟的姿態,和曹丕形成了G2共治的局麵,在三國遊戲中,把劉備邊緣化了,成了人家兩家“麵臨的共同挑戰”。孫曹兩家和中美兩國一樣,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
在劉備進攻孫權的時候,曹魏內部也有人建議從後麵進攻孫權,曹丕堅定地否決了,打定了“先蜀後吳”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