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東吳地利利地何方?(2 / 2)

孫權既沒有像曹操一樣,手裏有個漢天子;也不像劉備一樣,打著漢帝後裔的旗幟。曹、劉都有政治資本,反過來也都受到一定的束縛,孫權沒有這些冠冕堂皇的東西,也就可以潛伏下來,不急於宣示自己的戰略目標。孫權是最後一個稱帝的(公元229年),這對於一個素有帝王之誌的人來說,應該是相當克製的,也說明他一直保持著冷靜慎重的態度。

孫吳集團對曹魏有赤壁大勝,對蜀漢有荊州大勝、彝陵大勝,軍事上一直沒有受到重挫;在外交上,也一直是別人爭取的對象,曹、劉從來沒有聯合起來對付過孫權。應該說孫權在軍事、外交上一直得分,一直有正向積累,但是孫氏家族任俠意氣,有武功少文治,在軍事外交上人才濟濟,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皆當世之選,更難得的是,孫權都能發揮他們的特長,所以才有不敗紀錄;但在內部治理上,張昭、虞翻等確非治國大才,且孫權對文臣不似武將那般尊重優寵,所以,守則有餘進則不足。當然,客觀地講,孫權占的地盤不具備統一的資源稟賦:《三國演義》說東吳得“地利”誤導了不少人,其實東吳的地利,隻是不受攻擊的地利,並不是爭雄天下的地利。東吳所轄地區,以今天的經濟地理看,是中國最富庶的地方,但在當時卻不然,江南的開化開發,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而東吳正是這漫長曆史進程的重要的啟動者。孫氏父子率領的是一個剽悍的軍事集團,一直為生存而戰鬥。對外有北方的曹魏、西部的蜀漢,內部還有“山越”——社會形態還處在部落階段,還沒有徹底地農業化(未服王化)。

中國社會從封建時代(早期是原始部落,中後期是中央封建割地自治)進入專製時代(郡縣製度,行政司法管治到位)是一個很漫長的階段。從北方來講,從商鞅變法到秦皇漢武,曆經兩三百年才算完成;南方的演進,可以延續至雍正“改土歸流”以及到新中國成立以後解放農奴。經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開拓殖民精神,其實也未必。對於中國來說,南方有大片國土可供“農業化”(和今天的工業化相對,包含了政治製度、意識形態和生產力水平),所以也就不必遠求。如果沒有西方的工業化的帝國主義,我們的農業化帝國主義也許會慢慢一直開拓到南洋。

所以,從大曆史的視野看,孫吳集團對中華民族的曆史貢獻是巨大的。曹操的曆史功績在於消弭戰亂,安定百姓,說來也不過是“複原”,而孫吳為形勢所迫,做的卻是“開拓”的工作,至於劉備,不過是曆史上的機會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