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陸遜(1 / 2)

魏世祖文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

漢人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以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督,自正月與吳相拒,至六月不決。漢主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吳將帥皆欲擊之,陸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漢主知其計不行,乃引伏兵八千從穀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遜上疏於吳王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複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今日爭之,當令必諧。備幹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雖不材,憑奉威靈,以順討逆,破壞在近,無可憂者。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

孫權有一優點,每逢打大仗的時候都退居二線,委任一個大都督掛帥。赤壁有周瑜,荊州有呂蒙,這一次破劉備,孫權任命了陸遜。

劉備以為東吳是個軟柿子,借著為關二弟報仇的名義舉兵而攻之。結果證明,東吳不是軟柿子而是硬茬子。

六十二歲的劉備敗給了比孫權還要小一歲的陸遜,陸遜這一年三十九歲,在劉備眼裏當然是年輕人。

劉備雖然名義上是為死了的關羽報仇,但不是哀兵,二爺死了大家並不怎麼哀痛,即使哀痛,時間過去快兩年了,恐怕也哀痛不起來了。“哀兵必勝”,是有這麼個說法,但不一定每次靈驗。也有人說劉備用的是“忿兵”,“忿兵必敗”,也是有這麼個說法,隻要靈驗一次劉備就該著倒黴。

其實是什麼兵都不重要,哀兵也好,忿兵也罷,都是文人的形容,成規模的戰爭,持續的戰爭,起初的情緒都不重要了。

劉備失敗的原因有三:

一是實力不濟,尤其是水軍的實力和東吳相比差距較大,沿江作戰,和敵人相比少了一條腿。劉璋、劉備的戰略重點一直在東北的漢中以及關中,沒有把水軍建設放在戰略位置,劉備原來的水軍主力由關羽帶領,已經玩完了;

二是地形不利,長江中上遊,沿江盡是山地,道路崎嶇,如果沒有強大的水軍,隻靠陸軍兵團,既不能快速反應,也不能迅速展開,對手防起來很方便;

三是劉備和曹魏勾兌的門永遠關著,孫、劉兩家消耗,曹丕樂見其成。

後來晉滅吳,單純從軍事角度分析原因,一是川中王濬的水軍強勢,二是晉國同時從北方諸路進發。劉備隻從一麵進攻,且主要是陸軍,對東吳的威脅就大大減弱了。

陸遜采取了適當縱敵深入,以避其鋒的策略。第一,不給劉備一鼓作氣和東吳主力決戰的機會;第二,拉長劉備的供給線,迫使其連營七百裏,也有說五六百裏,總之,劉備必須沿江分散兵力,保障供給和退路。

三國時代,家家都是防有餘攻不足,誰進攻誰倒黴,戰線一長,誰都沒有供給能力。

當時不僅不可以深入敵境長時間作戰,甚至連防守反擊都不打,曹操不追擊關羽,陸遜也不追擊劉備,把球踢出禁區就開始歇著。一追擊這邊,自己的屁股就露給另一個對手了。

劉備僥幸以快,但實際上根本快不了,結果正如趙雲所預判:“兵勢一交,不得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