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的勝利,讓孫權又一次大喜過望。
孫權曾和陸遜一起聊過他的三位前任:周瑜、魯肅和呂蒙——君臣之間能夠坐下來談論過去的人事,說明心無芥蒂,推心置腹。孫權認為周瑜“雄烈”,周瑜性格如此,且是孫策時期的幹部,孫權要以兄事之,所以,雖然周瑜為孫權立了大功,但兩人私下相處卻未必能徹底放得開;魯肅和孫權一見麵就談到了帝王之業,這讓孫權很爽,但是魯肅在軍事上沒有讓好勝的孫權滿足,尤其是所謂借荊州與劉備,孫權認為這是魯肅的一短;對待周瑜、魯肅,孫權要敬之禮之,不免要客氣三分。呂蒙、陸遜是孫權自己提拔培養的幹部,用起來就不用那麼客氣了,而且兩人不管出身教養如何,都深諳為臣之道。呂蒙得了荊州以後,封了關羽的府庫,等待孫權來了才打開,這種忠誠到細節的做法,可以讓孫權大享為君之樂。
陸遜是世家子弟,對官場這一套更加熟稔,非常善於處理內部的各種複雜關係。
陸遜負責掃蕩會稽的山越,會稽太守淳於式向孫權投訴他擾民。後來陸遜見到孫權,反而向孫權稱讚淳於式忠於職責,是個愛民的好幹部,這讓孫權對陸遜頗有好感,讚揚陸遜:“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
在彝陵之戰中,陸遜和周瑜一樣,都是以新人統率老軍頭,而且還有不少是宗室貴戚。諸將貪功,都急於與劉備對決,不願意聽從陸遜的號令。陸遜以極大的耐性做說服工作,直到最後勝利,諸將才服。孫權後來有些不解,說:“你為什麼不向我報告那些不聽節製的將領呢?”陸遜回答:“這些將軍們或為您的心腹,或為您的爪牙,不是功臣,就是貴戚,都是國家用得著的人。我雖然駑懦,但個人很傾慕藺相如、寇恂的為人,大家應該相忍為國。”
藺相如大家都知道,不計較廉頗的挑釁或者為難,最終感動了廉頗;寇恂是劉秀手下雲台二十八將之一,有一次為整肅軍紀殺了執金吾賈複的一個部下,賈複為此懷恨在心,並揚言要親手殺了寇恂。後來,賈複的軍隊經過寇恂的轄區,寇恂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飯菜,匆匆迎接了一下,就稱病離開,回避賈複。寇恂的部下認為太委屈,不以為然,寇恂教育他們:“昔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於廉頗者,為國也。區區之趙,尚有此義,吾安可以忘之乎?”後來在劉秀的親自調解下,寇恂和賈複共車同出結友而去。
領導幹部要顧全大局,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尤其和同級、下級有矛盾,不要輕易向上級報告,一來給領導添亂,二來也反證自己缺乏處置能力。陸遜本來可以把矛盾上交,但他沒有這麼做,結果是更得孫權的信任,同時在部下心目中也更有威信。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孫權每有大事,都要谘詢陸遜,並且刻了一枚自己的印章,放在陸遜那裏。和蜀漢重新和好後,孫權每次給劉禪、諸葛亮寫信,都要先請陸遜過目,“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等於把對蜀外交的最終處置權交給了陸遜。
呂蒙誇獎陸遜說:“陸遜意思深長,才堪重負,觀其規慮,終可大任。”東吳君臣辨識人才、使用人才方麵確有長處,能鼎立當時,非僅恃長江天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