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綁架諸葛亮(2 / 2)

一,劉備臨死的時候,重新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清除篡黨奪權的曹丕、恢複劉秀創立的漢帝國法統,悠悠萬事,唯此為大,諸葛亮比曹丕才勝十倍;如果兒子確實不行,由諸葛亮同誌高舉起革命大旗,更有利於恢複漢室的革命大業。嗬嗬,這種可能如果存在,概率也在百分之一以下。

二,劉備臨死的時候,昏頭昏腦,有些詞不達意。本來是想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無限信任,結果措辭不當,說了過頭話。“君可自取”隻是表明無限信任和授權,旁人和後世不必作過多解讀,加上後來的“事之如父”,目的主要是嚇唬兒子們不要調皮搗蛋,要乖乖聽諸葛叔叔的話。

三,劉備臨死的時候,江湖老光棍的惡劣習氣大爆發,對諸葛亮既要用之,又不放心,施以威脅:“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些話是要用冷靜、冷酷、冷嘲、冷冰冰的語調說出來,才能聽出這番用意。所以很多時候,白紙黑字也不能說明什麼,無圖無真相,在這麼關鍵的時刻,應該說無視頻無真相,要把劉備的表情、語氣全部展現出來,才能讀懂這句話。

不管劉備是什麼意思,諸葛亮都按後一種意思理解了。他馬上流出真誠的眼淚,磕著響頭道:“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主公您放心地去吧,俺諸葛亮不是曹操那種人。

後來有人評論道:“備之命亮,亂孰勝焉!”如果諸葛亮可以信賴,何必說這些沒油沒鹽的話;如果你不放心諸葛亮,說這些話不等於啟發他的野心嗎?

另外,劉備這樣說話,相當於埋下一顆高能量的定時炸彈,如果劉禪稍有作為,如果諸葛亮稍不檢點,就會造成他們之間的大分裂和血腥廝殺。顧命大臣被殺的何止一人,被顧命大臣廢黜殺害的皇帝又何止一人!

劉備是草根出身,亂世梟雄,熟諳人情世故,臨死的時候相當從容,有時間考慮自己的一生和身後的安排。劉備知人善任,對諸葛亮、對自己的兒子都有透徹的了解,但他更了解人性自私、貪婪與野心是沒有底線的,尤其在天下戰亂的時代。所以,他對諸葛亮表示出了最大信任,同時,也對諸葛亮透露了最大的擔心。他幹脆把話都說在了明處,將諸葛亮最後一軍,逼諸葛亮作最徹底的表態和承諾,這一切在內部又是全部公開化的,公開承諾即被監督。

劉備和諸葛亮是君臣相契的典範,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是剝開人性的瘡疤在鮮血淋漓之後才達成的。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民諺曰:“劉備摔孩子——刁買人心。”那麼劉備讓別人篡奪兒子的至高權力又是什麼呢?綁架人心。

李嚴曾在劉表手下為官,後來又入蜀到劉璋手下,這個經曆讓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劉備在永安,任命李嚴“領尚書令”,等於分了諸葛亮的一部分權力,諸葛亮當時還有一個實權職位“錄尚書事”。劉備有用李嚴監督諸葛亮的意思,但也有替諸葛亮分勞的意思。要強調一點,托孤大臣本質上是代皇帝行使權力,而皇帝的權力本質上也隻能由一個人來行使。托孤給數名大臣,要麼大家都服服帖帖由其中一人獨大獨強,要麼就是廝殺到隻剩一人。肝膽相照長期共處的狀態是根本不可能實現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