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孝惠皇帝永興二年(公元305年)
初,陳敏既克石冰,自謂勇略無敵,有割據江東之誌。其父怒曰:“滅我門者,必此兒也!”遂以憂卒。敏以喪去職。司空越起敏為右將軍、前鋒都督。越為劉祐所敗,敏請東歸收兵,遂據曆陽叛。吳王常侍甘卓,棄宮東歸,至曆陽,敏為子景娶卓女,使卓假稱皇太弟令,拜敏揚州刺史。敏使弟恢及別將錢端等南略江州,弟斌東略諸郡,江州刺史應邈、揚州刺史劉機、丹楊太守王曠皆棄官走。
王八之亂,不僅招來北地胡人的叛亂,在後方腹地,人民群眾的造反運動也是風起雲湧。政治一黑暗,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都會尖銳對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經常是前後腳的事。
當初,巴氐人領袖李特、李流在益州割據,朝廷在荊州征兵鎮壓,結果導致荊州一帶民變。義陽(今河南信陽)人張昌借民間宗教宣傳鼓動,流民很快聚集起來,勢力很快就擴展到長江流域。張昌一黨的石冰先後攻陷揚州、江州,別將陳貞等攻陷了武陵、零陵、豫章、武昌、長沙,“於是荊、江、揚、豫、徐五州之境,多為昌所據”。
張昌後來被劉弘部將陶侃所破。一位基層官員(廣陵度支)陳敏統眾在壽春阻擊石冰,陳敏與石冰大戰數十合。石冰所眾十倍於陳敏,但都是流民嘯聚,陳敏指揮得當,所向皆捷,斬殺了石冰,平定揚、徐二州,朝廷以陳敏為廣陵相。廣陵郡轄境相當於今江蘇、安徽交界的地區。
時勢造英雄,陳敏既克石冰,遂有割據江東之誌。邏輯和東漢末年一樣,隻要從亂民手中奪回的地盤,就是我的地盤。
陳敏說到做到,很快據有江東,他把那些回江南躲避禍亂的士族頭麵人物、所謂豪傑名士都請來,“鹹加收禮”,以顧榮為右將軍,賀循為丹楊內史,周玘為安豐太守,主導政局,任命官員,頗有割據自治的意味。但是陳敏“刑政無章,不為英俊所附;子弟凶暴,所在為患”。最後還是為江左實力派人物顧榮、周玘拋棄。陳敏忙活半天,等於為顧榮打掃了廳堂,顧榮則用這個廳堂招待了琅玡王司馬睿和王導。
琅玡王司馬睿(公元276—323年)是琅玡武王司馬伷(平吳三大主力之一)之孫,琅玡恭王司馬覲之子。琅玡和東海本是近鄰,琅玡王司馬睿和東海王司馬越關係也不錯。
琅玡王氏是當時的大氏族(見下表),八王之亂最末了,是東海王司馬越主導朝廷政局,當時琅玡王氏的王衍跟隨司馬越,同族另支的王導(其祖為臥冰求鯉之王祥,開國太傅)本來也是司馬越的從官,後來王家奉行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原則,讓王導和琅玡王司馬睿結成了組合。
琅玡王氏係表:
王雄\王渾\王戎\王方
王乂\王衍\王玄
王澄\王詹
王徽
王仁\王睿
王融\王祥
王覽\王裁\王導
王基\王敦
司馬睿“沉敏有度量”,王導“識量清遠”,兩個都是傳說中具有遠見的人,看到洛陽動不動就擺戰場,所以就一直想找個清淨的地盤。天時一亂,地利就很重要。
有王氏兄弟溝通配合,司馬越先讓司馬睿都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兩年後,又以琅玡王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假節,鎮建業。
當時,江南剛清除了陳敏,顧榮等雖然遙尊朝廷,但是絕不回洛陽聽命,江南偌大地盤等於托管於這些江南籍的又在朝廷任過職務的士族手中。
司馬睿年輕,名望不足,雖然也是王爺,但是司馬家盛產這玩意兒,質量口碑都不好。剛空降到建業,吳人不附,估計號令不出王府。在王導的建議下,司馬睿和王導主動和賀循、顧榮、紀瞻、卞壺、周玘、劉超、張闓(孫權大臣張昭的孫子)、孔衍等廣泛進行交往,司馬睿很快和江東的士族融合融洽在一起了。
王導給司馬睿提出了十七字方針:“謙以接士,儉以足用,用清靜為政,撫綏新舊。”
司馬睿和王導是同年生,當時他們都剛三十歲,能壓住躁氣,在一個陌生的地盤上團結本土幹部,打出一片天地,也算是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