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孝惠皇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
十一月,己巳,夜,帝食餅中毒,庚午,崩於顯陽殿。
八王之中,最強悍的當屬東海王司馬越。司馬乂是被他出賣的,司馬穎、司馬顒也是死在了他手下的手下:司馬穎死於範陽王司馬虓長史劉輿手下,司馬顒死於南陽王司馬模部將梁臣手下。八王中有三王是被他終結。這還不算,他最後幹脆把惠帝司馬衷也終結掉了。
司馬越的爺爺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馗,要論起來,和武帝、惠帝這一係就遠了。既遠離皇統,又加上天下動蕩,司馬越謀殺司馬衷以後並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要有也是埋在心裏的深處,不能讓大家看見。他堅定地維護了政敵司馬顒的一個決定,就是立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個兒子司馬熾(chì)為儲君。
湣懷太子司馬遹被害後,傻兒皇帝司馬衷沒有兒子了,他的接班人都是別人操心。最初是傳說賈南風要立侄兒兼外甥賈謐為接班人,這種說法不靠譜。賈南風和很多皇後一樣,貪權護娘家那是不假,要說她改朝換代,確實是欲加之罪了,這也是專案組的慣用手法。
八王之亂開始後,司馬衷先後有過三個繼承人:
第一個是司馬冏立的清河王司馬覃(司馬炎另一個兒子司馬遐之子,司馬衷之侄),後來司馬顒劫持皇上到長安,立司馬穎為皇太弟,廢了司馬覃。及到司馬越主持政局,有反司馬越的大臣要擁立十四歲的司馬覃,像這種做過太子又沒勢力的孩子是天生的犧牲品,隻要有粉絲(一般都是別有用心的)擁戴自己就丟小命,可憐的娃兒先被收在金墉城(真是個神奇的地方),然後再被殺掉。據說這位小王子本來命中是可以承繼大統的,他隨身帶個金鈴,有一天突然金鈴上生了麻點,他奶奶以為不祥就給賣了。按占卜的高人所說,這一賣就把娃兒的皇帝寶座給出賣了。
第二個就是司馬顒立的司馬穎。司馬顒、司馬穎是盟友,顒(非武帝一係)想讓穎(武帝的兒子)做皇帝,自己做實權的丞相,分享天下。這個想法很幼稚,但好在不等到那一天顒就決定出賣穎了,在司馬越的軍事壓力下,顒又廢掉了司馬穎的太弟尊號。司馬穎後來很恓惶,如喪家犬一般,離奇的是他死後,他部下(公師籓)的部下汲桑(他又有個牛人的部下叫石勒)做了山賊,竟然把領導的領導司馬穎從墳坑子裏挖出來,天天拿車拉著,幹嗎?早請示晚彙報,這種行為大概最能詮釋傳說中的“死黨”兩個字。
第三位就是這個司馬熾。在八王中,自司馬倫篡位做皇上沒有好結果,旁係的司馬冏和司馬顒都是隻立儲君,不研究怎麼做皇帝了,反正隻要好控製就行,司馬越也不例外。
四十八歲的司馬衷“食餅中毒”,是司馬越授意幹的,還是司馬越的部下揣摸他的意思所為?後來的史家都沒有刻意追究這件事,這在講究“君君臣臣”的中國倒是一件頗讓人意外的事情。
司馬熾史稱晉懷帝,“懷帝始遵舊製,於東堂聽政。每至宴會,輒與群官論眾務,考經籍。黃門侍郎傅宣歎曰:‘今日複見武帝之世矣!’”皇上能正式辦公,讓朝廷中的一些大臣生出無限感慨,從此也能看出,當時的人和後來的人,都有意在惠帝被弑這件事上選擇性失明或失語,丫早死早超生。
大帝國開創之初,就遭遇一個傻皇帝,這哥們兒在大位上一待居然就是十六年,這十六年內亂外患令國家元氣大傷,朝野上下雖不能把罪責都歸結到他身上,但這哥們兒碼在那兒,大家都覺得晦氣。
往好裏設想司馬越,他還是想開創新局麵的。要提振官民的信心,莫如除舊布新,把嚴重不稱職的皇帝換下去,所以司馬越堅持要年紀比較大、“天姿清劭(shào)”的司馬熾,排除了原來的小太子司馬覃。這之後,司馬越的表哥周穆和他的妹夫諸葛玫建議把鴆殺司馬衷的罪名推給司馬熾,“公盍思伊、霍之舉,以寧社稷乎”?這話聽起來可深可淺,表麵上淺顯的意思是學習伊、霍好榜樣,立一個自己信得過的小皇上;往深裏琢磨,那就深不可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