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孝懷皇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
勒引兵掠豫州諸郡,臨江而還,屯於葛陂。
初,勒之為人所掠賣也,與其母王氏相失。劉琨得之,遣使並其從子虎送於勒。因遺勒書曰:“將軍用兵如神,所向無敵。所以周流天下而無容足之地,百戰百勝而無尺寸之功者,蓋得主則為義兵,附逆則為賊眾故也。成敗之數,有似呼吸,吹之則寒,噓之則溫。今相授侍中、車騎大將軍、領護匈奴中郎將、襄城郡公,將軍其受之!”勒報書曰:“事功殊途,非腐儒所知。君當逞節本朝,吾自夷難為效。”遺琨名馬、珍寶,厚禮其使,謝而絕之。
石勒雖然不是百戰百勝,但自他一出,所向披靡,天下英雄概莫能製也。
石勒俘虜並殺了苟晞,誘殺了王彌,壓死了王衍,司馬家族有王公顯爵的死在了刀下的更是不計其數——劉琨、王浚、段匹、劉曜……還有N多強人都被他終結。
天下大亂,石勒這支隊伍就成了絕對的優質資產,各方都想收購他。
劉琨,字越石,是一個負責任的高幹子弟。劉琨詩文寫得相當好,才氣逼人,曾經是洛陽頂級俱樂部“魯公二十四友”之一,和賈謐廝混過。那是一個紙醉金迷的時代,官宦及官宦子弟們變著法兒“呼兒high喲”,人人沐浴在幸福的陽光下。及到八王之亂,昔日列錦障砸珊瑚走馬鬥狗的洛陽成了武鬥的中心,劉琨和他的哥哥劉輿(也是頗有才幹)不得不麵臨紛繁複雜的政局。一邊要選擇,另一邊要被選擇,在諸王輪流當政的風浪中間,劉氏兄弟仗著名聲才華混到了“最後贏家”司馬越陣營裏,總算沒有犯路線錯誤。劉輿在任範陽王司馬鳩(司馬越一係)的長史時,自己做主殺了成都王司馬穎。文學青年劉琨也在鬥爭中表現出了相當的軍事才華,被司馬越任命為並州刺史。
當時,在幽州的王浚和並州的劉琨,都被認為是抵禦匈奴的國家柱石,但他們自身的力量都有限,都要借助鮮卑人的力量。負債經營尤其是負債率太高的時候,就很容易導致債轉股,債主的債權變股權,最後奪取了主導權。劉琨在並州經營多年,一直沒有解決好資產負債率過高這個問題。
劉琨也想分化匈奴和羯的戰略同盟,想把石勒拉過來。劉琨得到了石勒失散的母親和侄子石虎,他沒有據為人質,而是把娘倆禮送石勒那裏,並寫信招降石勒(見引文)。
劉琨所倚者,晉是正宗大品牌,劉淵劉聰父子那是假冒偽劣絕對山寨,殊不知石勒心裏也琢磨著從山寨到自主品牌的宏偉計劃。所以,這一點根本不足以打動石勒,石勒譏諷劉琨“事功殊途,非腐儒所知”,幹幹脆脆拒絕了:你可以繼續效忠你的朝廷,哥哥我要做的是解救天下的受苦人。不過石勒還是名馬珍寶厚謝劉琨,並非全然混賬。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裏認為:“琨雖慷慨,而舊為賈謐、司馬越所汙染,威望不足以動人;抑且沉毅不如劉弘,精敏不如陶侃,勒是以睥睨之,知非己敵,而孰其聽之?使琨而能如郭子儀也,則香火之誓,動回紇而有餘。”
明季知識分子看重氣節,對人的品格缺陷零容忍,所以王夫之認為劉琨有“曆史問題”,是個有汙點的人,所以不能從威望上打動石勒。其實石勒對晉國及司馬氏已經絕望到底,何況在此之前大殺司馬氏子孫以逞快意,這會兒不管誰勸他,這個人品行有多高尚,都不會打動石勒。
唐代郭子儀不帶護衛,扔掉兵器,去和回紇人談判一起對付吐蕃,其形勢與劉琨大相徑庭。個人威望再高,但你身後的那個集團很臭很糟糕,而且正處在整體下滑的過程中,個人威望又從何說起?
在失敗的團隊裏沒有成功者!
對比對方幾近瘋狂的大屠殺,劉琨的行為當然是應該肯定的,盡管他有招降的功利目的,但他送石勒母親回去並不是以石勒必須招安為條件的。這種行為在古代叫“仁義”,在今天叫“人道”。項羽把劉邦的家屬放回,劉邦接著打他;劉琨把石勒的母親送回去,石勒後來也一樣打他。北齊高湛把宇文護的母親、姑母送回去,並約好北周不戰,後來宇文護還是一樣違約進攻……毫無疑問,仁義和人道在仇殺和戰爭中往往是纖細脆弱的,甚至在某些崇尚力量的人看來是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