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9章 關公崇拜是國人搞出來的(1 / 2)

孝獻皇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關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孫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餘騎。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於章鄉,斬之,遂定荊州。

呂蒙白衣渡江,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輕己”,加上他們的後勤工作老出問題,害怕關羽回來收拾自己,於是堅定地投降了。

孫權稱讚呂蒙“子明(呂蒙字)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

讀書以後,呂蒙非複吳下阿蒙,境界上來了一大塊,從一介武夫,成長為一名軍事家,籌略奇至,我認為還不止這些,呂蒙還是一個有頭腦的政治家。呂蒙至江陵,在爭取民心、分化關羽前方將士方麵,政策得當,措施得宜。另外,“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居功不傲,做人規矩,謹慎恭敬如此,這都是在主子那裏得高分的舉措。

關羽最後敗走麥城,遂使湖北的這個小城成了從勝利走向失敗地方,成了人生低穀的象征,成了中國的滑鐵盧。

關羽死的時候,是漢中王劉備帳下前將軍,爵位是漢壽亭侯,順便說下,漢壽亭侯,不是漢代的壽亭侯,而是漢壽這個地方的一個亭侯(封地為鄉一級),比關內侯(沒有封邑)稍高一點。

但是後來,圍繞關羽的一場造神運動在中國開始。關公崇拜成為一種“亞宗教”。

查了一下,好像最早給關羽升級的是宋徽宗,他先封關羽為“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宋徽宗處在外患不已的時代,對能夠獨當一麵的勇將有心理需求,為什麼挑選關羽?應該還是三國故事有民間基礎。另外徽宗信道教,關羽也就榮膺“真君”。

元代關羽繼續稱王。“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到了明代,萬曆神宗皇帝朱翊鈞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關羽稱帝了。

到了清代,外來的清朝政府,對樹立宣傳關羽形象,可以講興趣高漲,堅持不懈,遍布城鄉的關帝廟多為清代所建,現存關羽老家也是銳圓哥的老家山西運城解(當地音hài)州的天下第一關帝廟,是在康熙年間大規模重建的。到了清代晚期,光緒皇帝給了關羽史上最長的封諡:“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都是很牛的字眼,數一數,多少字?

其實字多了沒什麼意義,反而妨礙傳播,關公精神簡單地說,就是最前麵的“忠義”二字,後麵的都是“忠義”導致的結果。皇帝們表彰關公,看中的其實隻有一個字,那就是“忠”,忠是硬道理,也是硬指標。但是皇帝們也知道,光唱“忠”這個主旋律,沒有一點商業化包裝,還是沒有收視率,沒有在民眾中的廣泛傳播,典型榜樣有什麼用?皇帝們永遠不需要向榜樣看齊,因為這活太累太不自在。要讓老百姓接受,不得不俯下身來,照顧一下老百姓的關切,於是再加個“義”。

“義”是什麼?字典,“辭海”“百度”“維基”的解釋都不錯,但銳圓的理解最達要害,“義”就是“守望相助”。這是在無助的社會,在自私麻木的環境,老百姓應對生存安全風險時的最低要求,有困難和受欺侮時,有人搭把手,有人說句公道話,這都是義。在熟人社會,“義”成了相互之間的需要和要求,不幫熟人的忙,這叫不夠義氣。

關羽對劉備(通過《三國演義》和民間傳說的故事)體現的,一方麵是做臣子必須擁有的品德“忠”,還有就是對熟人的責任和義務。桃園結義拜把子這種行為,就是把熟人拉近為親情關係,同時是一種契約,大家要兌現相互之間義務相助的承諾。“義”包含著這樣的基本原則,那就是表麵上和金錢和利益無關,是一種人情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