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章 天命(2 / 2)

曹操臨終遺言:“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事殷商,我曹操占了不止三分之二,也會學習文王好榜樣,仍事劉漢。至於我兒子,不好意思,他沒吃幾天漢家的祿米,不存在背叛前朝的問題。

曹操甘為兒子的人梯,繼續保持漢臣的身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別人的攻擊,畢竟二十多年來,一直對外宣傳自己是忠於漢室的,己亥《明誌令》的墨跡還沒有幹掉。這和今天的貪官把財產轉移到兒子名下一樣,雖然是掩耳盜鈴,畢竟聊勝於無。

對於曹操的這番做作,司馬光寫了一篇較長的“臣光曰”,司馬光著眼處是“教化”,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文明道德教育。他認為,後漢前幾位皇帝這方麵抓得緊,有成效,所以即使有桓、靈這樣糟糕的後代,即使曹操這麼強勢,“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這就是教化的力量啊。

越明年,正月,曹操死亡,兒子曹丕於十月稱帝。

曹丕取代漢獻帝,采取了“禪讓”的方式,“禪讓”是儒家盛讚不已的上古先王堯舜傳位的方式,曹丕來了一次“偉大複興”。在後來的皇帝專製時代,正統的儒家對這次“禪讓”多不予承認,認為名為“禪讓”,實為篡奪。其實這倆是同義詞,不要說“禪讓”是主動的,樂意的,古今中外,沒有人願意主動放棄權力,說絕點一個都沒有,所有的放棄都是迫不得已,這是一個關乎利益和實力、關乎法律和政治倫理的問題,這不是一個在私德範疇討論的問題。

曹丕依據一定程序完成了政權交接,盡管這個程序是臨時頒布的,但是不管怎麼說,第一,禪讓有法理依據,第二,禪讓是一種和平方式,單就政權交接而言,曹魏政權的建立合法有效。

曹魏帝國的正當性是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劉備稱帝後,司馬光也寫了一篇很長的《臣光曰》,討論“正閏”的問題,也就是曆代王朝正當性和合法性的問題。司馬光有一個論斷,具有現實意義:“竊以為敬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也就是“不統一不正統”。銳圓以為,即使在皇帝專製時代,也應該從“為了人民”和“人民選擇”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即使做不到“為了人民”,也應該做到息弭戰禍,與民安定,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即使做不到“人民選擇”,也應該大體反映人心向背。

劉邦、劉秀創立複興的大一統帝國滅亡了,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進入了一個長期分裂的、動蕩的時代,也進入了一個讓人惶惑的時代。劉邦史稱“得國最正”,劉秀中興恢複,所以國祚綿長,統治者“得國”正不正,是不是真正天命在我,這和人民能不能得到和平休養是有很大關係的。

也許從曹魏開始,用網絡語言講,“歪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