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君主第一難(1 / 1)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後,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於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

中國名劇《趙氏孤兒》裏的那個孤兒叫趙武,是趙簡子的爺爺,著名寓言《東郭先生》裏那隻忘恩負義的狼,就是趙簡子追殺的獵物。

選擇接班人是君主們最頭疼的一件事,隻有一個兒子還好說,好壞就是他了,兒子一多,麻煩就大了,再英明的君主,也會變得IQ極低,毫無章法。

君主的子弟,“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有的君主還知道重視教育,子弟們要熟讀詩書,也學習騎射,但更多的是嬌生慣養,不分麥菽。更嚴重的是,他們都沒有機會像創業的祖輩那樣,接觸社會,了解底層。所以很多時候,麵對一群難分軒輊的兒子,皇帝老子們都大傷腦筋。

對接班人的選擇,是對未來權力的重新分配,君主的不幸,就是要在生前參與身後的權力角逐。宗室、後宮、外戚、大臣、太監甚至友邦都要參與這一角逐,明槍暗箭,血雨腥風,不搞個天昏地暗、屍骨如山絕對不會善罷甘休。所以,君主生前就要權衡各種力量對比,協調各種利益關係,鬧不好鮮血就會流在自己麵前,甚至連自己性命都得立刻搭進去。“弑”字被發明出來就是專門在這兒使用的。所以,不論是英明的還是昏庸的君主,無不處心積慮,戰戰兢兢。

專門為君主分憂解難的儒生們,拿出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立嫡長子。這一辦法,在農業社會通行了幾千年,不論是家還是國,都一律以此為圭臬。立嫡,有益於血統的純正;立長,可以讓稍有經驗的人來掌權——起碼理論上是這樣。

但是,立嫡子與立賢子的矛盾,立長子與立愛子的矛盾,始終困擾著君主們。立嫡長製度,似乎一直在理論上有著不容置疑的地位,儒臣儒生們利用一切宣傳工具,樹立了許多光輝的榜樣,像司馬光提到的什麼殷之微子,吳之季劄,寧肯亡國也不肯稍違立嫡的光榮傳統。我不知道這樣的榜樣有沒有說服力。

事實上,許多有頭腦的君主是不理會立嫡長子的陳規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眼前的趙簡子就是其中的一個,當然,嚴格地講他還不能算作君主。

趙簡子對兩個兒子進行了長期的考察。通過考察、比較來確定接班人,大方向沒錯,但他設計的程序也太簡單了點兒。趙簡子做了兩塊“訓簡”,大概是一種寫著語錄的竹板,發給兩個兒子學習,要求熟記能背。如果過個十天半月就檢查,估計倆兒子都能背得滾瓜爛熟,都考一百分,這樣反而不好遴選了。趙簡子真有耐心,過了三年才突然宣布馬上舉行考試。

長子伯魯看來確實比較愚魯,訓簡沒帶在身上也不要緊——訓簡上應該刻不了多少字——可伯魯居然是一句也背不上來。老二無恤則語錄不離手,訓簡不離身,不僅把老爹的語錄背得準確無誤,而且背完以後像變魔術一樣,訓簡立馬就從袖子裏掏出來。這時,他哥哥伯魯傻眼了,這麼一塊竹板子,兄弟居然三年一直都揣在身上,也不嫌累贅。

趙簡子的二兒子無恤,揣著老爹的“訓簡”,耐心地等待了三年,最後取得了勝利。

曹操也麵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為了爭奪太子地位,也猛表現。曹植一到老爹出征的時候,就賣弄文才,在出征儀式上朗誦華麗的歌賦。他哥哥曹丕一看,心裏很急呀,寫文章不是兄弟的對手,再說,形式上也不能一點創意也沒有啊,怎麼辦?他身邊有位高人叫吳質,他建議曹丕隻要表現出做兒子的對父親依依不舍和擔憂就行。曹丕一聽就明白,送行的時候就揣著眼藥水,送老爹的時候淚水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於是大才子曹植曹子建就被PK掉了。

在道光末年,道光皇帝也要在老四奕訁寧和老六奕訁斤中選擇嗣君。先比打獵,老四本來有些殘疾,弓馬根本不是強項,比不過老六。怎麼辦?他身邊也有個高人,名叫杜受田,杜老師讓老四幹脆不要動手,交白卷,並編了一套說辭:“春天來了,萬物複生,打獵不利於保護環境……”於是老四得分。比完武的,又比文的,作文題是《老爹翹了以後,你準備怎麼治國?》。老六一看,正中下懷,提起筆來,治國方略也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一篇文章寫得是洋洋灑灑天花亂墜,老四依然按照杜老師的一貫教導,看到標題後,感傷的淚水馬上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當然又是白卷。道光皇帝一看,老四“仁孝”啊,於是大家普遍認為智能雙全的老六奕訁斤也被PK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