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簡子使尹鐸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乎?抑為保障乎?”簡子曰:“保障哉!”尹鐸損其戶數。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趙簡子讓尹鐸去治理晉陽,尹鐸在赴任前請示趙簡子,去了晉陽以後,采取的政策是“繭絲”呢?還是“保障”呢?趙簡子回答:“保障。”——“繭絲”就是直接盤剝壓榨,“保障”就是先休養生息以後再盤剝壓榨。
尹鐸爭取到了特區政策,到了晉陽以後,少報戶口,減少上繳的稅收,從此事看來,分封製和郡縣製其間也沒有絕對的界限。晉陽是趙簡子的封地,他的封地也要派人去管理。像尹鐸這樣的家臣,與後來郡縣製下的官吏也沒有什麼區別。
中國人都知道一個生存智慧:狡兔三窟,留條後路。趙簡子政治經驗十分豐富,他當然知道居安思危。我們上中學時都讀過一篇古文《馮諼客孟嚐君》,立意也與此相同。馮諼同學嫌食無魚、出無車,天天抱怨,彈鋏長歌。後來,孟嚐君讓他去收賬,他去了就把賬單都燒了,豁免了封地百姓的債務,替主人在那裏儲蓄了一些仁義。再後來,孟嚐君遭難,逃到了儲蓄仁義的地方得以安身。尹鐸在晉陽少報戶口、截留稅款是經過授權的,趙簡子對他選定的接班人二兒子無恤說:以後晉國發生動亂,你拉不開栓的時候,可以去投奔尹鐸,到晉陽特區,那兒是咱的根據地。
中國是一個無常的社會,也是一個無助的社會,所謂世事難料,富貴無常,對小老百姓如此,對貴族高官們也是如此,再有權勢的也會有呼啦啦大廈將傾的可能,留條後路,這是對所有處在權勢高峰的得意者的忠告。
其實,帝王隻要IQ及格,都知道不搜刮老百姓就可以得到民心,可以長治久安,甚至在危難中可以風雨同舟,共與患難。但幾乎所有的帝王又都不願意使用這個絕招,因為他們不搜刮就沒得揮霍了。
“繭絲”和“保障”其實是一個永久的命題,在傳統的中國政治形態下,有竭澤而漁或與民生息的政策選擇;在計劃體製下,有先治坡還是先治窩的問題;在現代國家,有激勵效率還是鼓勵公平的問題。這個問題看上去很簡單,但處理起來,需要社會理想,也需要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