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競爭時代給社會精英造就各種機會(1 / 1)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幹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

段幹木,有的說是老子李聃(dān)的後代,也有的說是公叔段的後代,前麵提到的韓康子的丞相段規是段幹木的老爹。段幹木祖籍河東,似可無疑。其故裏所在,卻眾說紛紜。一說安邑(今山西運城市安邑鎮),一說芮(今山西芮城)。有趣的是,兩地現均有段村,且段幹木墓塚、祠堂並存。在安邑者,又有上下段村之分,莫知孰是。

段幹木師子夏,友田子方,為孔子再傳弟子。因其三人皆出於儒門,又先後為魏文侯師,故被後人稱為“河東三賢”。段幹木終生未仕,魏文侯事之以師。式,是一種在車上行的禮。

魏文侯(就是魏斯)和當時所有有作為的諸侯一樣,禮賢下士,尊重人才。春秋戰國時期,周室衰微,群雄並起,這種大競爭、大割裂的時代給社會精英造就了各種機會。

尊重人才,開放言路,一般認為這是治世的標誌,其實,所謂天下大治時,人才並不值錢,言路也不會開放,開放一點也是麵子工程。反而是大分裂、大競爭時代,對人才比較尊重,學術也得以自由。

春秋戰國時代,是人才的時代,也是學術的時代,原因很簡單,殘酷的鬥爭和競爭需要人才。

《天下無賊》裏的黎叔說:“在二十一世紀,最寶貴的是人才。”其實,在以前所有的世紀裏,隻要不是大一統時代,人才都寶貴。中國關於人才的許多觀念,應該說形成於這個大分裂和大競爭的時代。因為供求關係,人才恃才傲物非三請不到的脾氣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養成的。

像這個段幹木,有多大才不知道,但魏文侯必須對他執禮甚恭,哪怕心裏一百個不耐煩,因為他要稱霸諸侯,就需要四方之士歸之。即便沒有這個野心,也得把自己的團隊招呼住,以免被敵國挖走。

改革開放之初,隻要翻開報章,關於人才的評論文章幾乎天天都有,天天在宣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但是在國營單位,論資排輩怎麼也改不了,壓製人才的事極其普遍;現在呢,雖然也還在講尊重人才,但總體上,普遍地壓製人才的情況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市場經濟,因為競爭,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人才可以流動了,再想壓製人才就難了。

所以,許多事情光靠喊口號、靠上級起勁地倡導是沒有用的,關鍵是建立相應的製度和機製,這個比紅頭文件管用。戰國時代,是個競爭時代,自然會人才輩出。司馬光講名分,講等級秩序,一進入真正的曆史空間,他也不得不從尊重人才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