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魏文侯的先進事跡(1 / 1)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文侯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韓借師於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於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於魏。魏於是始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

《資治通鑒》是寫給皇帝鑒的,怎麼鑒?古今不二的法寶就是:抓典型,樹榜樣。

魏斯魏文侯就讓司馬光順手拿來做了第一個榜樣。

君主首要的品德是什麼?講信用。連走卒村婦都知道“君無戲言”這句話。國君說話要算話,從這個角度看,儒家還是很公道的,對老百姓的要求是“忠”,對君主的要求是“信”。問題是,“忠”是無條件的、無限的,而“信”則要看主子們的脾氣性格了,帝王要耍起賴來,沒有解藥。

守信是政治家最重要的品德,也是其人格魅力所在,但是中國的政治家如果真的要“重合同、守信用”,肯定要玩完。銳圓這樣講,好像很矛盾,但確實是中國實情。

政治家是不是真的守信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是包裝。

魏文侯為了推出自己“守信”的新形象,就作了一次秀。喝酒喝得正高興,突然要冒著雨打獵去,因為和朋友有約。為了不失約,冒雨也去。做作吧?既期獵何必飲?既飲何必期獵?這就是政治家的守信。以後我們還會看到,帝王們是如何建立信用的,不能說全部是作秀表演性質的,反正真正對老百姓承諾過的兌現得不多。

魏、趙、韓三家分晉以後,共同的敵人消滅以後,內部的鬥爭開始了,把原來的盟友當成敵人繼續砍下去,這就是規律。

韓國要借魏國的軍隊打趙國,魏文侯不答應;趙國要借魏國的軍隊打韓國,魏文侯也不答應。魏文侯好像把兩邊都得罪了,但事情過去不久,魏文侯的平衡外交收到了豐厚的回報,韓、趙兩國“皆朝於魏”。這就是兩邊不惹、左右逢源的好處,也是平衡外交政策的勝利。

從春秋到戰國,在中華文化地理範圍內,也是不停地上演大國崛起的故事。春秋有“春秋五霸”,戰國有“戰國七雄”。春秋時代,有齊、晉、楚、秦、吳、越等強國,到了戰國,吳、越衰落,地盤並於楚國。晉國三分,又形成了魏、趙、韓三個新興的國家,於是就有了齊、秦、魏、趙、韓、楚、燕等七國,在它們周邊,還有許多二流國家,如:魯、衛、曹、宋、鄭、陳、蔡、中山等,作為籌碼和緩衝地存在著,主導國際形勢發展的還是大國,這是肯定的也是必需的。

晉處在諸侯各國的中央,也是最早開化和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晉在春秋時代是舉足輕重的強國,三分之後,魏國是晉國國力和戰略資源的主要繼承者,所以,在戰國初年魏文侯、魏武侯時期,魏國是七國中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