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中古絲綢之路與胡商遺物漫談(2)(1 / 3)

河北省安國市梨園唐墓{53}、河北清河丘家那唐墓{54}、河北平山縣西嶽村隋唐崔氏墓{55}、山西太原市郊唐墓{56}、長治北石槽唐墓{57}、唐王休泰墓{58}、唐王深墓{59}、唐崔孥墓{60}、唐馮廓墓{61}、唐範澄夫婦墓{62}、遼寧朝陽市黃河路唐墓{63}、遼寧朝陽唐墓{64}、甘肅秦安縣唐墓等,均出土了不同形式的胡商組合俑。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一是唐朝的胡商組合俑形式、種類繁多,除傳統的粟特、波斯、阿拉伯、吐火羅等民族或地區的商人外,還出現了許多難以辨認族屬的胡商組合俑,令人目不暇接,反映出入華商人的族屬、國別大量增加。

二是隨著唐三彩這一特殊工藝的出現,在傳統陶製胡商、駝馬組合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大量唐三彩的胡商組合俑,使這種組合向多彩多姿的藝術化方麵又有新的發展。武威青咀喇嘛灣唐代吐穀渾王族墓葬中,還有木製的胡俑與駱駝{65}。

三是表現的胡商形式更加多樣化,上承北齊、北周之風,除胡俑外,還在墓葬壁畫、石窟壁畫、畫像磚上都展示了胡商的形象。

四是分布範圍空前擴大,隨著統一政權的建立,這種胡商組合俑也從北方拓展到南方。如江蘇徐州、揚州、銅山以及兩湖、安徽、浙江等地的隋唐墓隨葬品中,都發現了與北方一樣的胡俑與載物陶駱駝{66}。

問:您能否舉例說說唐代胡商俑的風采?

答:最典型的是各種各樣的由騎載貨駝俑象征的胡商組合俑,如洛陽關林59號唐墓出土的兩件騎駝俑,其中一件駝身白色,背上置藍綠色毯子,峰間置一大型獸麵馱囊,下墊夾板,在夾板外左右兩側分別係有魚、圓口小瓶和鳳頭壺。馱囊前後有綠色絲卷和白色絹卷,絹上坐一人,通高38厘米,長31厘米{67}。

令人驚奇的是,在唐代各地的陶製駱駝中,今山西長治地區出土的灰陶加彩的胡商和陶駝組合頗有特色,造型誇張怪異,變化多端,與其他地區出土的迥然有別,多為藝術精品,在全國獨具一格,表明在這個地區有非常熟悉胡商與駱駝的藝術家。如長治紅星廠唐墓出土的加彩陶駝,現展於長治市博物館展廳,一胡俑騎在赭黃色駱駝背上,駝背上有墊,胡俑深目高鼻,絡腮胡,頭戴黑色尖頂軟帽,穿赭黃色窄袖長衣,高統烏靴,懷抱一猴,駝背上掛著扁壺等酒水食器{68}。

長治唐王休泰墓,有騎駝俑一件,黃紫色駝,上墊氈毯,鞍兩側懸掛著頭向下的禽畜之類,並馱有生活用具等物。駝上一長須胡俑,頭戴尖頂氈帽,穿白色翻領外衣,赭色褲,著尖頭高筒烏靴。左腿盤於駝鞍,腿上蹲臥一小獸(似猴),通高38厘米{69}。

長治王惠墓出土的一件載人載貨彩陶駱駝,駝背上滿載貨囊,一男子坐在上麵,西域人裝束,為了突出他的外國人形象,還誇張地把鼻子做得很大,非常生動{70}。山西黎城唐墓,也有一件騎駝俑,駝峰上佩皮鞍,上坐一人,深目高鼻,頭發較短,在腦後紮一小辮,身著胡服,通高80餘厘米。駝前原來還有一件牽駝胡俑{71}。長治的陶駝精品還有不少流失國外,在國外博物館收藏。

遼寧朝陽市黃河路唐墓也出土了騎駝俑,駱駝馱架間置一袋,後有生絲、織物{72}。

西安的胡商和陶駱駝組合俑中規中矩,暗合法度。如西安東郊紅旗電機廠唐墓也出土了兩件騎駝俑。一件駝高73厘米、長60厘米,作站立狀,前後均殘一腿,一女俑側身盤足騎於駝背,右手搭在前駝峰上,頭枕右臂作睡態。女俑身著圓領右衽長袍,下著褲,足穿長筒靴,頭發左右分梳,發辮自兩側遮耳下垂。另一件高54厘米、長60厘米,駝作跪臥狀,駝背上騎一男俑。俑為胡人相,深目高鼻,戴尖頂帽,著圓領長袍,下著褲,足蹬長筒靴。一手握拳高舉,拳中有孔,原應執有鞭。一手握拳下垂,作執韁狀。同墓出土的還有牽駝胡俑,短發,胡服,身體肥胖{73}。

西安、洛陽唐墓出土的三彩載貨駱駝中,有的載貨非常複雜,除了載貨外,上邊還有水瓶、絲束、絲綢、大雁、猴子、魚等。除騎駝俑外,牽駝胡俑與載貨駱駝的組合在唐墓中也普遍存在,如禮泉鄭仁泰墓出土的三彩牽駝胡俑與載貨駱駝的組合,便是這種組合的代表{74}。各朝墓葬中還有一些不見牽駝胡俑的載貨陶駱駝,與其他隨葬品在一起。

問:那您認為這些單獨的載貨陶駱駝也算是胡商的象征物嗎?

Tip:收藏+分享胡商,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