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各國曆史傳說(3)(2 / 3)

其他的圖形都和草原放牧生活的習慣有關,例如在牛羊群前舉行割牛羊喉頭的儀式;為病畜驅邪的儀式;以及每年為牲畜舉行洗罪的儀式等。

在恩阿哲爾高原雖然進行了不少調查研究,但是在洞穴中找不到任何骸骨,在石刻畫附近也找不到一處和牧民有關的墓地。雖然在恩阿哲爾高原附近的阿卡可斯地區中,曾經挖掘出一具用獸皮裹著的幹縮嬰屍,但至今還不知道他們當時究竟如何處理死屍。嬰兒木乃伊是僅見的例子。不過,再向南到艾爾山脈西北一個粘土平原塔拉克,那裏也有牧人居住過,他們把屍體拋棄在營地的廢物堆裏。另有一些屍體則層層疊疊葬在一起,有一個墓地裏葬有好幾百具屍體,屍骨疊高6英尺多。

牧牛期住民的技藝,已發展到可以在洞穴石壁上繪畫出自己周圍的大部分野生動物,例如大象、犀牛、河馬、各種羚羊、野驢、土琢、獅和鴕鳥等等。有了這些寶貴的動物畫像,就可以推想出這些動物所需的生存環境了。

圖畫中有人劃獨木舟獵河馬,說明有水流不絕的江河。大象平均一天要吃450磅草料,這種巨獸既能在恩阿哲爾高原及其周圍地帶生活,這就說明那裏必曾是草木繁盛的地方。畫中給出不少牧畜草原景色,可見到大群馴養的動物,這些動物需要大量植物作飼料,這更說明當時那裏必是植物茂盛之區。

牛有兩種:有七弦琴形長角的非洲種和有粗厚弓形角的短角種。另有一種是角向下彎的,但可能是用人工使短角牛的角變了形。弓背的瘤牛畫中沒有出現過。可以斷定這種瘤牛在有曆史記載以前,還沒有從印度傳到非洲。

動物的皮毛有許多不同的顏色和花紋,同時母牛乳房非常豐滿——這兩個特征都說明馴養牲口已進入一個很進步的階段。就圖畫所見,牛很健康,身上的線條更足以說明牧草茂盛,營養充足。山羊和綿羊在當時畜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似乎並不是占最重要的地位。圖畫中又見到馴養的狗隻。

在洞穴附近一帶居留的畜牧民族,留下了不少食物渣滓,與爐灰、陶器碎片、磨石和其他用以磨研穀物的石器、已分解了的家畜排泄物等混雜在一起。洞穴也用作家畜的廄棚。牧人主要吃自養牲口的肉——隻發現極少數野生獸骨。恩阿哲爾高原的沉積物中,沒有發現過魚類骨骼,但是在高原上的河流中有人捕魚。在占內特的沉積物中以及附近的亞得美爾沙漠中,曾發現過鯰魚骨。在亞得美爾沙漠中心,還發現過魚網的卵形重錘,中間有一匝溝紋。

放射性碳14檢定木炭的結果,證明這個畜牧民族於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間在撒哈拉居留。從灰堆中檢驗出的各種各樣小東西,可以約略知道這些人的習俗。婦女把鴕鳥蛋殼切割成小圓片,串成項鏈。這種小圓片多在煮食爐附近發現。又有鑽孔用的燧石,還有若幹骨製的錐子,表示婦女一邊煮食,一邊在火旁修補皮製的衣服。她們擁有珍珠、三角形的垂飾以及用赭石色頁岩製成的小耳墜,而男人則戴上同樣岩石製的手鐲作為裝飾。

恩阿哲爾高原有些地區盛產這種赭石色頁岩。岩質含有不同分量的氧化鐵,為畫家提供了很多濃淡不同的色彩,從淺紅到深紅、黃,另有綠色甚至藍色的頁岩。但是沒有黑色,因為這地區內沒有氧化錳;畫中常用高嶺土或者瓷土染白色。現已發現頁岩製的調色板,上麵還沾著殘留的赭石色料;調稀顏色用的小石盤,磨研赭石成粉末的小磨石和研杵。研究過這些圖畫,證明畫像有時先用尖利的燧石勾畫輪廊。繪畫用的是刷子,很多地方可以見到清晰的刷痕。

這些牧牛期人民另一方麵的藝術才能,又從食物渣滓堆中發現的一個美麗的雕刻品可以看出來。雕像是一頭蹲伏著的家畜。在恩阿哲爾高原及其周圍的地麵上,已經找到一些類似的雕刻品,但誰都不知道它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在牧牛期的遺物中找到這類東西,說明那是畜牧民族的作品。這類雕刻品現在已發現好幾十個,多數是各種家畜,也有野兔和嵌上神聖寶石的獸頭。雕像線條簡潔。當時的人還製造工具,又使用一些打磨光滑的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