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
——2007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加強“三農”工作,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
2006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部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在自然災害較重的情況下,糧食繼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綜合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明顯加強,農村社會更加穩定。但當前農村發展仍存在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民穩定增收依然困難,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依然滯後,改變農村落後麵貌、縮小城鄉差距仍需付出艱苦努力。要增強危機感,堅持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絲毫不能動搖,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任務絲毫不能放鬆,支農惠農的政策力度絲毫不能減弱,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絲毫不能鬆懈。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係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必須把建設現代農業作為貫穿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全過程的一項長期艱巨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2007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農業投入,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更加和諧,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的好形勢。
一、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製
增加農業投入,是建設現代農業、強化農業基礎的迫切需要。必須不斷開辟新的農業投入渠道,逐步形成農民積極籌資投勞、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製。特別要抓住當前經濟發展較快和財政增收較多的時機,繼續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實實在在為農民辦一些實事。
(一)大幅度增加對“三農”的投入。各級政府要切實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於農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的比重。要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製,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和信貸投放結構,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於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盡快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2007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建設用地稅費提高後新增收入主要用於“三農”。加快製定農村金融整體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商業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額貸款組織互為補充、功能齊備的農村金融體係,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擔保機製,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放。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抓緊建立支農投資規劃、計劃銜接和部門信息溝通工作機製,完善投入管理辦法,集中用於重點地區、重點項目,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要注重發揮政府資金的帶動作用,引導農民和社會各方麵資金投入農村建設。加快農業投入立法進程,加強執法檢查。
(二)健全農業支持補貼製度。近幾年實行的各項補貼政策,深受基層和農民歡迎,要不斷鞏固、完善和加強,逐步形成目標清晰、受益直接、類型多樣、操作簡便的農業補貼製度。各地用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資金要達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9/6以上。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擴大補貼範圍和品種。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補貼機型和範圍。加大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力度。中央財政要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力度,增加對財政困難縣鄉增收節支的補助。同時,繼續對重點地區、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並逐步完善辦法、健全製度。
(三)建立農業風險防範機製。要加強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預警應急體係建設,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願的原則,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係。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範圍,各級財政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給予保費補貼,完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製,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係。鼓勵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幫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
(四)鼓勵農民和社會力量投資現代農業。充分發揮農民在建設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主體作用,引導農民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增加生產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學種田和集約經營水平。完善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支持各地對“一事一議”建設公益設施實行獎勵補助製度。對農戶投資投勞興建直接受益的生產生活設施,可給予適當補助。綜合運用稅收、補助、參股、貼息、擔保等手段,為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現代農業創造良好環境。企業捐款和投資建設農村公益設施,可以按規定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二、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必須下決心增加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後的局麵。
(一)大力抓好農田水利建設。要把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搞好末級渠係建設,推行灌溉用水總量控製和定額管理。擴大大型泵站技術改造實施範圍和規模。農業綜合開發要增加對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投入。加強丘陵山區抗旱水源建設,加快西南地區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設。增加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力度,加強中小河流治理,改善農村水環境。引導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推廣農民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的有效做法。
(二)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強化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製,切實控製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合理引導農村節約集約用地,切實防止破壞耕作層的農業生產行為。加大土地複墾、整理力度。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加快實施沃土工程,重點支持有機肥積造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試點規模和範圍。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積極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
(三)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繼續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入,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建設。在適宜地區積極發展秸稈氣化和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加快綠色能源示範縣建設,實施西北地區百萬戶太陽灶建設工程。加快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汙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加強農村水能資源開發規劃和管理,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實施範圍和規模,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水電開發的投入和信貸支持。
(四)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十一五”時期,要解決1.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優先解決人口較少民族、水庫移民、血吸蟲病區和農村學校的安全飲水,爭取到2015年基本實現農村人口安全飲水目標,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步伐。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和管理,完善農村公路籌資建設和養護機製。繼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和建設,落實城鄉同網同價政策,加快戶戶通電工程建設,實施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百千萬”工程。鼓勵農民在政府支持下,自願籌資籌勞開展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搞好村莊治理規劃和試點,節約農村建設用地。繼續發展小城鎮和縣域經濟,充分發揮輻射周邊農村的功能,帶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五)發展新型農用工業。農用工業是增強農業物質裝備的重要依托。積極發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農藥、多功能農業機械及可降解農膜等新型農業投入品。優化肥料結構,加快發展適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特點的專用肥、緩釋肥。加大對新農藥創製工程支持力度,推進農藥產品更新換代。加快農機行業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重點發展大中型拖拉機、多功能通用型高效聯合收割機及各種專用農機產品。盡快製定有利於農用工業發展的支持政策。
(六)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發展有機農業。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政策、鞏固成果。啟動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繼續實施沿海防護林工程。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製度,探索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製。加快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加快長江、黃河上中遊和西南石灰岩等地區水土流失治理,啟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整治工程。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減少農業麵源汙染,搞好江河湖海的水汙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