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模防製工作中,貴州省按照項目管理的科學方法,建立並不斷完善防製工作管理模式,確保項目高效運轉。
1加強組織領導
為了給規模防製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貴州省成立了由省人民政府分管衛生工作的副省長任組長,聯係衛生工作的副秘書長和省衛生廳廳長任副組長,22個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貴州省地氟病防製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按照省地氟病防製領導小組的要求,相關市(州、地)、縣(市、區)、鄉(鎮)均成立了地氟病防製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病區村組建了地氟病防製工作組。從上到下形成了一條井然有序的政府管理鏈。
2細化實施方案
在國家管理方案和技術方案的基本框架下,貴州省圍繞計劃任務,製定了科學性、操作性較強的實施方案,明確各級各部門的工作職責,細化項目啟動、人員培訓、健康教育、改良爐灶、檢查督導、考核評估等階段的工作流程。
3做好技術培訓
為不斷提高防製工作水平,貴州省采取逐年分級培訓的方式對項目管理人員、衛生防病人員、改良爐灶技工分別進行項目管理方法、流行病學調查技術、健康知識傳播技巧、改良爐灶技能的培訓,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項目團隊。
4精心組織實施
貴州省及病區各級黨委和政府將燃煤型地氟病防製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做到了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各級地氟病防製領導小組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做好資金落實與監督管理、需求調查與任務確定、健康教育與行為幹預、爐具采購與質量保證等工作,把這件惠及千家萬戶的重大民生工程落到實處,抓出成效。
5強化督導評估
貴州省及病區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注重項目實施過程的技術指導與督導檢查,做好年度項目任務考核驗收,及時發現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凝練和推廣成功經驗,保證防製工作的質與量。
貴州省地方性氟中毒防治規劃(2004—2010年)
省衛生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2005年6月)
我省地氟病是由於農村居民室內敞灶燃煤導致含氟煙塵汙染室內空氣和食物,人們通過食物長期攝入過量氟引起的以牙齒和骨骼損害為主的全身性慢性蓄積性中毒。從兒童到老人,均可受氟中毒的危害,主要表現為氟斑牙和氟骨症,如不及時消除病因,氟對人體的損害將會越來越重,最終導致骨關節變形、活動受限,直至出現彎腰駝背甚至癱瘓,完全喪失勞動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對氟中毒患者尚無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關鍵在於預防。
我省是全國最嚴重的燃煤汙染型地氟病流行區。據2003年全國地方病年報統計,我省氟斑牙病例數占全國燃煤型地氟病區氟斑牙病例數的一半以上,氟骨症病例數占1/3以上。我省地氟病主要分布於省內中、西部產煤區,目前已查明有37個地氟病流行縣,另有5個縣局部流行。全省共有620個地氟病流行鄉,12582個地氟病流行村;氟斑牙患者1000萬餘人,8-12歲兒童氟斑牙患病人數110萬人,氟骨症病人約64萬人,受威脅人口約1900萬人。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地氟病的預防控製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前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初步探索出了預防地氟病的辦法,通過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我省地氟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病區氟汙染呈下降趨勢,流行強度有所減輕。但是,由於受自然、社會以及經濟等多種因素影響,我省地氟病防治工作形勢依然非常嚴峻。從全省範圍來看,地氟病的流行強度總體上並未得到有效控製,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和退耕還林還草項目的實施,原以柴草為生活燃料的省內南部和東南部非病區,煤正逐漸取代柴草成為主要的生活燃料。在燃料結構轉變的過程中,大多數家庭由於缺乏健康的觀念和意識,仍沿用敞灶燃煤,造成新的燃煤氟汙染,新的地氟病流行區正在形成並呈擴大趨勢,防治任務十分艱巨。
為有效預防和控製地氟病的流行,維護病區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病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根據我省地氟病的流行特點和防治現狀,製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按照統一規劃、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明確職責、分工協作、係統推進的原則,在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由政府領導、衛生部門指導、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管理體係和可持續控製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