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林父等了一個晚上,放心不下,深怕魏錡與趙旃有所閃失。便集合大軍,準備援助魏錡和趙旃。這次軍事集結,使得小戰鬥演變成一場大戰爭。
楚將潘黨發現晉國兵營有異動,大軍正在集結。他擔心晉國人先下手為強,急忙派人快馬馳回兵營,向首相孫叔敖彙報:“晉軍出動了。”
此時楚莊王正帶領左廣軍追擊趙旃,孫叔敖深恐楚莊王遭遇到晉軍主力。在這樣一種混亂的局麵下,孫叔敖沒有時間去判斷晉國人的意圖,他腦袋掠過的第一個想法是絕不能讓晉國人占了先手。於是他決心將楚軍主力投入戰鬥,向部隊發布緊急動員令,並發表講話:“進攻晉軍!我軍必須要主動出擊,靠近敵人,而不是坐等敵人靠近我。兵書上說先發製人,可奪敵之心誌。要主動出擊,去接近敵人。”
晉軍正在南下,楚軍傾巢而出。一場原本要偃旗息鼓的戰爭就這樣陰差陽錯地爆發了,這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邲之戰。這一天,是公元前597年農曆六月十四日。
對晉國人來說,這是一場準備很不充分的戰爭。總司令荀林父根本沒有擴大戰爭的打算,他集結部隊,隻是為了接應魏錡和趙旃,並非真心要與楚國決戰。從這點看,楚國人占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孫叔敖已經下達戰爭動員令,至少楚軍有打大戰的心理準備。從雙方軍隊的訓練水平看,楚國人也更勝一籌。他們很快從防禦狀態轉入進攻狀態,而準備不充分的晉軍很快陷入慌亂中。
從某種意義上說,楚國人要感謝魏錡與趙旃這兩位晉國將領。因為這兩人的挑釁行為反倒讓楚國軍隊更快做好了戰鬥準備,甚至楚莊王已經率軍隊出擊了。優柔寡斷的晉軍總司令荀林父既想以和平方式退出戰爭,又不能約束部將的挑釁行為,最終釀成大患。
決戰在邲地展開。麵對有備而來的楚軍,晉國士兵都還沒有熱身便卷入戰鬥。最令人吃驚的是,總司令荀林父在生死關頭竟然因驚慌失措而發布了一條致命的命令:“先北渡黃河者有賞”。
戰鬥剛剛開打,晉軍統帥就發布了逃跑有賞的命令,這仗也就打不下去了。
在晉國三軍中,隻有上軍司令士會做了充分的防禦準備。士會雖然力主與楚國和談,但在戰爭準備上也是毫不含糊。他把軍隊駐紮在敖山附近,依托山地險要地形設下七處伏兵。在楚軍大舉進攻之時,隻有士會的上軍沒有出現恐慌性的潰逃。
晉中軍與下軍就亂得不可開交了。
中軍參謀趙嬰在戰鬥開始前,就預先安排好渡河的船隻。當總司令荀林父下達渡河命令時,中軍將士“嘩——”地向河岸的船隻上跑去,爭先恐後地上船。
這時下軍的將士心急了:要打仗嘛,主帥都已經下達逃跑命令,人人無心戀戰;要逃跑嘛,又沒有事先準備好船隻。下軍亂得像一鍋粥,隻要見得有船隻,就拚命用雙手抓住船舷不放。已經上船的士兵一看船舷被眾多的手拉得開不動船隻了,索性拔出刀,衝著船舷上的手就是一陣亂砍。
一聲聲的慘叫聲此起彼落,在沙灘上留下一隻隻被剁下來的手臂,以及哀號連天在淺水中打滾的身殘士兵。
就在晉軍後方開始大規模撤離時,楚軍的攻勢還在淩厲地展開,前線晉軍一路潰逃。
這時發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從這裏可以看到春秋時代崇尚武士精神的傳統。
正當晉軍一路逃跑時,有一些戰車陷入窪地中,拉不出來。在後麵追趕的楚軍就朝他們喊話:“你們把戰車前的橫板卸下來,戰車就可以前行了。”
晉國士兵按楚軍的提示去做,有些戰車脫離了窪地。有些車因陷得比較深,馬走了幾步又停下來。楚軍士兵又在後麵指導:“你們把軍旗拔下來,綁在車前轅端的橫木上。跟馬匹一起拉,這樣就可以完全把車子拉出來。”
晉軍又按楚軍的指導去做,果然把戰車都拉出了窪地。
楚軍很有風度,在戰場上幫助敵人指點逃跑之術,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恐怕都是少見的。
這個事例也說明楚軍的確是訓練有素,對於戰場上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都有應對的準備,這也是為什麼楚莊王時楚軍無敵於天下的原因。跟楚軍相比,晉軍的風度就差遠了。受指點後脫離了危險,這些脫險的晉國士兵轉身對後麵追趕的楚兵說:“我們不像你們楚國老打敗戰,所以逃跑的經驗不如你們多。”嗬嗬,有趣得很啊。
晉軍中軍與下軍為了奪路而逃,出現了嚴重的混亂局麵,損失慘重。上軍則由於司令士會事先有所防備,在楚軍進攻時事先安排的七處防禦陣地發揮了作用,所以並未出現混亂的現象。不過上軍所處的境地仍然十分的危險,楚莊王緊急命令唐國出動軍隊會合楚軍聯合作戰。唐國是一個小國,不敢違背楚莊王的意誌。唐國軍隊會同楚將潘黨率領的四十輛戰車部隊,迎戰晉國的上軍。
上軍司令士會是晉軍中最有才幹的一位將領,他審時度勢,認為保存實力是必要的。首先,晉軍的中軍與下軍已經潰不成軍。多數部隊已經開始向黃河北岸撤退,上軍的側翼已經得不到保護。其次,楚軍在擊潰中軍與下軍之後,必定會對上軍形成合圍之勢,到時難逃被殲滅的厄運。所以士會下令軍隊在阻擊進犯之敵的同時,有條不紊且秩序井然地渡過黃河,撤離了戰場。在中軍與下軍遭遇重大損失時,士會的上軍基本上完好無損。
楚軍隻用一天的時間,就贏得了空前的勝利。
楚軍將領潘黨建議道:“應該把晉國士兵的屍體堆成一座高丘,在高丘上樹一塊戰功牌。偉大的事跡將流傳給子孫後代,讓他們永遠記得先祖的豐功偉績。”
楚莊王聽罷搖搖頭說:“你不曉得,‘武’字是由‘止戈’二字構成的。當年周武王戰勝商紂,就收起幹戈。尋求有德之人來治理國家,所以他的武德受到了千秋萬代的景仰。周武王的武德有七個方麵,就是禁止殘暴、消彌戰爭、保護國家、撫定百姓、序定功績、安和人民和豐厚財富。現在寡人對晉用兵,沒有以上任何一項美德。古代英明的君主,捕殺不義之人,將他們的屍體堆成山丘,是為了懲戒邪惡。現在晉國無罪,晉國士兵不過是為國為君盡忠而戰死沙場,怎麼可以用他們的屍體堆成高丘呢?”
從楚莊王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其不同凡響的一麵。雖然他奉行霸權主義,但還是不時流露出王道的思想。他對戰爭有著深刻的理解,這也使他超越了同時代的任何一位君王,並且成為那個時代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