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龍爭虎鬥:鞍之戰(3 / 3)

這就是春秋時代的武士精神,英雄重英雄,此乃武德。

齊頃公麾下射手瞄準韓厥的戰車,連續射殺了他的左右護衛,但是韓厥仍然緊追不放。

晉軍將領綦毋張在戰鬥過程中,戰車損壞了。他看到韓厥車上的護衛都戰死了,就跳上車說:“請準許我搭您的車子。”韓厥想起那個夢裏的預言,便用胳膊肘把綦毋張擋在自己的身後,不讓他站在車的左右位置。韓厥作為晉軍司馬(軍法官),在軍中地位頗高。能冒著很大的風險,保護部將綦毋張免遭對方的射殺,這也足以讓人稱道其勇敢的精神。

齊頃公在逃跑時出了意外,在華不注山下,戰車的左右兩匹馬被樹木所絆倒。戰車跑不動了,停了下來,結果被韓厥追上了。

情急之下,戰車護衛逢醜父急中生智,與齊頃公換了衣服。逢醜父裝扮成國君,而齊頃公則冒充戰車護衛。這時韓厥跳下車,他沒有見過齊頃公,當時也沒有照片可以辨認。隻是看到逢醜父一副國君模樣坐在車上,便按照當時的禮儀,手執馬的韁繩徐徐走到逢醜父跟前。先禮後兵,又是敬酒又是獻玉。說了幾句客套話,然後把逢醜父抓了起來。

逢醜父趁韓厥擺客套話時,以命令的口氣對偽裝成護衛的齊頃公說:“你下車去附近給我取點泉水來。”齊頃公心領神會,假裝去找泉水,趁機逃跑了。

韓厥自以為逮住了齊頃公,心中好不得意,帶著逢醜父去見中軍主帥郤克。

郤克曾出使過齊國,被侮辱過,當然認得齊頃公。他一看韓厥帶回來的俘虜,根本就不是齊頃公,韓厥這才知道原來上當了。郤克大怒,準備要殺掉冒充齊頃公的逢醜父。

逢醜父大呼道:“自古以來,還沒有一位肯冒充國君並為之承擔禍患的好漢。今天就有這麼一個好漢在此,閣下還要殺他嗎?”

這一番話令郤克肅然起敬。畢竟是英雄重英雄,便說道:“這個人不趨利避害,寧願犧牲自己來解救國君。今天我要是殺了他,會遭天譴的。還是把他放了吧。這可以為世人樹立忠君報國的榜樣。”就這樣逢醜父以自己的忠誠與勇敢,贏得對手的尊敬,後來被釋放回齊國。

戰爭是很殘酷的,但是春秋時代禮義的原則是武士們必須遵從的道德標準,在殘酷中多少也體現出區別於蠻族的文明。

齊頃公也值得稱道,他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在脫險後重整殘兵剩將,又多次殺入晉軍陣營中,企圖營救逢醜父。作為一個國君,身先士卒,也相當不容易了。齊頃公的無畏,也贏得對手的尊敬。當時晉軍一方還有狄人兵團及衛國兵團參戰,連這兩支軍隊也恪守當時的傳統。當齊頃公殺進來時,隻是進行防禦,並不想置他於死地。雖然沒有營救成功,其勇武善戰的精神也足以喝彩了。

這次晉和齊發生的會戰在鞍(今山東濟南西北),史稱“鞍之戰”。

這是晉齊兩個大國爆發的規模空前的大會戰,這次會戰以齊國的失敗而告終。

當齊頃公敗退回國都時,他沿途激勵鎮守城池的官兵:“你們要加強防備,因為齊軍已經戰敗了。”

晉國人乘勝追擊,從丘輿一直追到馬陘,已經直接威脅到齊國首都臨淄的安全。齊頃公派出齊國大夫賓媚人作為全權特使,帶著兩件寶物前往晉軍司令部請求與晉軍元帥郤克和談;同時表示願意歸還所占領的魯國和衛國的土地。臨行前齊頃公還交代賓媚人,如果晉國不同意的話,那麼就讓郤克開出停戰的條件。

作為戰勝一方的晉軍,對齊國的談判條件顯然不屑一顧。總司令郤克開出了苛刻的條件,第一,要求將齊頃公的生母蕭同叔子作為人質帶回晉國;第二,要求齊國境內的田地都改為東西走向。

這兩個條件得做點解釋。

首先是以蕭同叔子作為人質,蕭同叔子是齊頃公的母親,齊國的國母。當初齊頃公為了讓母親開心,故意戲弄羞辱郤克等人。郤克對此耿耿於懷,現在他針鋒相對,提出這種帶有羞辱性的議和條件。

其次,為什麼要求齊國的田地改為東西向呢?當時中原主要是農耕國家,道路的取向往往是依據田畝的取向。郤克要求齊國的田地改為東西向,就是說道路也改為東西向。一旦晉國軍隊發動戰爭時,戰車就可以暢通無阻地深入齊國內地了。不僅如此,這個改造可是一個大工程,光這個工程就可以把齊國折騰得半死不活了。

如此嚴苛的條件,齊國是無法接受的。

齊國和談特使賓媚人據理力爭,針對晉國提出的第一個要求,他說:“蕭同叔子是我國君主的母親,齊國的國母相當於晉國的國母。假如晉國一定要向天下宣布,隻有以國母作為人質才能取信於晉國,那麼就等於宣布各諸侯國必須要背上不孝的罪名,這有悖於以孝治天下的傳統吧。”

針對晉國的第二個要求,賓媚人又說:“一個國家田畝的分布,是根據所處的地形和土壤條件來布置的。可是晉國卻提出如此不合理的要求,強迫齊國把田畝改為東西向。這樣做隻是方便晉國戰車的行駛,卻絲毫不考慮耕作的便利,這完全違背了先王之道。違背先王之道,請問晉國又如何成為天下的盟主呢?”

郤克聽了之後不吭聲,賓媚人知道晉國崇尚武力,跟郤克談先王之道是對牛彈琴。雖然齊國是戰敗國,但不能一味示軟,必須要有硬的一手才行。

想到這裏,賓媚人又繼續說道:“如果您答應我國的要求,我們將獻上寶物與土地,重結兩國之好;如果您不答應的話,我們隻能重振殘兵敗將,依托城池做最後一搏了。”

晉軍總司令郤克還沒有表態,這時魯國和衛國的代表早就按捺不住了。魯國與衛國都是齊國的鄰國,實力也遠遜於齊。這次仗著晉國撐腰,總算打敗了齊國。可是來日方長啊,如果與齊國的關係鬧得太僵了,對自己沒有好處。況且齊國與楚國有軍事同盟條約,一旦戰爭陷入僵局,楚國很可能從南方大舉北上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

兩國代表私底下商量了一番,對郤克說:“齊國人對我們已經恨之入骨了,這次戰役又死了不少人。如果將軍不接受齊國的要求,那麼隻會令他們更加仇恨我們了。再說,現在齊國已經屈服了。晉國可以得到齊國的寶物,我們兩國可以收回被占領的土地。這個收獲已經很大了,還可以避免與齊國結下更深的仇怨,何樂不為呢?就算繼續打下去,上天也未必讓晉國永遠都打勝仗啊。”

魯和衛兩國代表其實是暗中提醒郤克,不要忘了楚國隨時可能介入,晉國軍隊也不一定能打贏。

既然魯和衛兩國都幫齊國說話了,郤克也隻得順水推舟,答應了賓媚人最初的談判條件。這一年的七月,晉和齊兩國在袁婁簽訂盟約。齊國歸還所占領的魯國、衛國土地,這個結果與戰四方代表都能接受。

鞍之戰是晉國繼掃滅赤狄後所取得的又一場偉大勝利,標誌著晉軍已經從邲之戰失敗的陰影走出,並且成功地捍衛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晉楚爭霸的格局仍然沒有改變,而齊國經此一役,地位愈加下降,根本無力與晉和楚對抗了。

晉國的勝利使其在中原地區的勢力大大增強,這又使晉和楚兩國的矛盾無法避免,一場更大的衝突也在悄悄地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