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勢均力敵(1 / 3)

巫臣降晉與晉齊媾和,並沒有改變楚共王出兵魯國的既定方針。

楚國勢力已經控製鄭國與宋國,再往北發展就是魯國與衛國。在齊晉戰爭之前,魯國曾一度親近楚國,希望借助楚國的軍事力量對抗齊國。楚莊王意圖很明顯,隻要拉攏魯國,晉國與齊國將完全被孤立,楚國便可以實現雄踞中原的野心。但是這項戰略計劃還沒來得及執行,楚莊王便去世了。

新上台的楚共王修改了楚莊王的戰略計劃,把聯合魯國打擊齊國修改為聯合齊國打擊魯國。楚和齊兩國關係密切,迫使魯國不得不尋求晉國的軍事援助。

晉國在鞍之戰後迫降齊國,使楚國失去了北方軍事同盟國,而且魯國也站在晉國一邊。此時的戰略對峙很清晰了,北方聯盟以晉國為首,包括齊國、魯國和衛國等;南方聯盟以楚國為主,控製了鄭國、陳國、宋國、許國和蔡國等。

公元前589年冬季,楚國率先發動進攻,令尹子重率大軍北上征伐魯國與衛國。

這是後莊王時代楚國的第一次大舉用兵,楚莊王在位二十幾年,為楚國積累了龐大的政治資本,包括內政與外交。子重深知對外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國民的支持。在出征之前,他做了幾件惠及人民的事情,首先是楚國舉行全國普查,國民所有欠下政府的租稅一律免除;其次對孤苦無依的百姓,國家給予救助;最後,赦免國內罪犯,編入軍隊。

楚國長年對外用兵,但國內政治一直比較穩定,這與楚國政府重視民生是分不開的。

衛國與魯國都離楚國較遠,軍事力量不弱,背後又有晉國撐腰。子重認為楚莊王時代能征善戰的名將大多退出曆史舞台,新一代將領還欠缺經驗,必須要倚仗人多勢眾的優勢。他將罪犯編入軍隊,就是為了擴大楚軍的兵源。

楚國伐魯和衛之戰,從本質上來說仍然是與晉國爭奪中原諸侯國。這場戰爭,也是晉楚爭霸的一個組成部分。

楚軍率先侵入衛國,在強大的楚軍麵前,衛國焉有還手之力?很快節節敗退,衛國政府很快便與楚國媾和,投降了。

伐衛之戰後,楚軍挾勝利之威攻入魯國境內的蜀城。

魯國政府被楚軍強大的陣容嚇呆了,仗剛開打就準備向楚軍求和。可是魯國資深外交官臧宣叔卻拒絕出任和談代表,戰爭繼續進行。楚軍繼續深入,直抵陽橋。魯國大為驚恐,隻得派人前往與楚軍總司令子重談判。魯方代表承諾將贈送一百名工匠和織布工,把先進的生產技術輸出到楚國;另外遣宗室成員公衡前往楚國作為人質。

魯國開出的條件令楚國很滿意,便答應了停戰媾和。

伐衛征魯戰爭的勝利,使楚國勢力深入中原,這是楚國擴張史上的巔峰時代。

風光一時的楚國令尹子重在魯國的蜀城召開了一次盛大的國際會議,這次參加會議的國家包括楚國、魯國、蔡國、許國、秦國、宋國、陳國、衛國、鄭國、齊國、曹國、邾國、薛國和鄫國。總計達十四個國家之多,創曆來諸侯會議參加國數之最。

算來算去,隻有晉國沒有參加。

晉國當然不可能參加,但是風頭都被楚國人搶走了。

從表麵上,除晉國外的重要諸侯國都參加了楚國主持的蜀城會議,但這些諸侯國各自有各自的算盤。如今天下的格局十分明朗,晉和楚兩強爭霸,這兩大巨頭,誰也得罪不得。除了被楚莊王武力征服的鄭國、陳國及蔡國等南中原國家外,其他如魯國、宋國、衛國和曹國等諸侯國,都是實行兩邊倒的政策。齊國作為東方大國,更是保持其國家主權的獨立性。

晉國人在楚軍大舉北上的時候,采取觀望的態度,等到楚軍南返後晉國便跳出來了。

公元前588年正月,就在楚國主持蜀城會議結束一個月後,晉國以討伐鄭國為名向宋國、魯國、衛國和曹國發出命令,要求這些國家出兵參加討伐鄭國的戰爭。

晉國的號召能拒絕嗎?於是五個國家組成聯合遠征軍,共同攻打鄭國。鄭國由於其位置夾在晉和楚之間,長期成為兩大強國爭奪的焦點。自從晉國在邲之戰慘敗給楚國後,在楚莊王時代,晉國不敢與楚國爭鋒。如今一代雄主楚莊王已去世,而晉軍則在討伐赤狄與伐齊之戰中取得空前的勝利。軍事力量愈加強大,晉景公認為重新奪回鄭國的時機到了。

宋、魯、衛和曹這些諸侯國心知肚明,自己不過是晉楚爭霸棋盤中的棋子罷了,幹嗎那麼賣命呢?出兵是不得已,但各自心懷鬼胎,保存實力。以至於晉國這次伐鄭之戰,雷聲大,雨點小。

五國聯軍來勢洶洶,但到了一個名為“丘輿”的地方時遭到鄭軍的伏擊;除了晉國人之外,其他四個國家的軍隊一哄而逃。這次打擊鄭國的軍事行動虎頭蛇尾,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誰說鄭國是好欺負的呢?曾經出過小霸王鄭莊公的國家,怎麼可以小覷呢?

意外取得勝利的鄭國這下子神氣起來了,鄭襄公派人押著聯軍的戰俘前往楚國,進獻給楚共王。

晉景公想要一統中原,不料剛出兵鄭國便吃了個敗戰;楚國呢?也好不到哪去,辛辛苦苦打到了衛國與魯國。結果前腳剛離開,魯、衛和宋這些國家又跑到晉國一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