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如今國際形勢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楚莊王獨霸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而晉國在掃滅赤狄並挫敗齊國後又將軍力擴大了一倍,再次具備與楚國抗衡的實力。
在這種情況下,鄭國完全可以倒向晉國,以求得晉國的保護。
鄭悼公從楚國返回後,立即派遣公子偃前往晉國密談脫離楚國控製、歸附晉國的事宜。對晉景公來說,這不啻為天上落下大餡餅。他馬上派遣趙同前往鄭國,並於公元前586年與鄭國簽訂兩國盟約。
楚國北進中原的跳板,就因為楚共王的一次判決,拱手讓給了晉國。
雄才大略的楚莊王去世後,楚國遇到擴張的瓶頸,這與楚共王的年輕且經驗不足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楚國在召集十四國諸侯會議時,雖然參加國家的數量為曆年諸侯會議之最,但這些國家中很多隻是表麵上應付楚國,特別像魯、衛、宋和曹等國,楚國的控製力仍然不足;其次,鄭國與許國出現糾紛時,責任固然是在鄭國以大欺小。但是楚國在處理兩國問題時過分生硬,沒有給鄭國人麵子,從而導致鄭國最終背楚投晉。
鄭國背叛後,楚國的反撲在所有人的預料之中。
公元前585年,楚國軍隊在令尹子重的率領下討伐鄭國,企圖迫降鄭國。早有準備的晉國軍隊在總司令欒書的統領下前往救援,雙方在蔡國的繞角相遇。經過一番交戰後,子重發現晉軍人多勢眾,便引軍而退。
初戰告捷的晉軍得勢不饒人,總司令欒書在趕走楚國人後轉而進入楚國的小嘍囉蔡國,楚國出動申和息兩地的軍隊前往救援。
晉楚爭霸的基本模式就是圍繞這些中原國家而展開的,主戰場既不在晉國,也不在楚國,而是在某個第三國進行,諸如鄭國、陳國、蔡國和宋國等都成為兩強爭霸的重災區。
麵對楚軍及申和息兩地兵團入援蔡國,晉軍要不要迎頭痛擊呢?
當時晉六軍全部出動,每軍有正副司令,總計有十二名高級將領。除了晉軍總司令和中軍元帥欒書之外的十一名將領分為兩個陣營。
反對與楚軍交戰的將領包括中軍副司令荀首、上軍副司令士燮和新中軍司令韓厥,這三位將領的觀點是:“晉軍出征的目的是為了解救鄭國之圍,這個目的已經達到了。我軍將戰火燒到蔡國後,這激怒了楚國人。楚軍士氣旺盛,難以爭鋒。況且晉國六軍都出動了,而楚國隻是出動申和息兩地的軍隊。即便晉軍戰勝,也不足引為光榮。如果戰敗,那麼就可恥了,不如退兵。”
荀首、士燮和韓厥都屬於謹慎派,自從邲之戰後晉軍一直避免與楚軍進行大決戰,其原因還是在於對楚軍的戰鬥力懷有恐懼之心。雖然兵力從三個軍擴充到了六個軍,但在麵對楚軍的兩個地方兵團時尚有戰敗的擔憂,可見晉軍尚未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
希望與楚軍開戰的將領占了多數,特別是下軍副司令趙同與新中軍副司令趙括,希望以此一戰贏得一場輝煌的勝利續寫晉軍的傳奇。不過這些將領的願望落空了,因為晉軍總司令欒書在權衡利弊之後,采納了荀首、士燮和韓厥等人的意見,即撤出蔡國。
在晉楚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欒書避免與楚國進行大規模的交戰。這雖然保守,但不失為明智之舉。
楚軍僅僅出動申和息兩地的軍隊,便迫使晉軍退出蔡國,這無疑令楚國令尹子重低估了晉軍的戰鬥力。
子重製訂了一個作戰計劃,企圖再次令鄭國屈服,晉楚鬥爭的焦點都集中在鄭國這一中原要衝之地。
公元前584年的秋天,子重親自率大軍再次侵入鄭國,占領南汜。
晉軍以中原霸主的身份,號召八個諸侯國參加援鄭抗楚的戰爭。這八個諸侯國是魯國、齊國、宋國、衛國、曹國、莒國、邾國和杞國,與晉國組成九國聯軍,浩浩蕩蕩地入援鄭國。
楚軍被迫分兵抵禦聯軍的進攻,但是鄭國的軍事力量也是不容低估的。鄭國領將共仲和侯羽發現楚軍的進攻力量削弱後,果斷地下令反擊。
與鄭軍對陣的楚軍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被打得大敗。楚國將領鄖公鍾儀被鄭軍俘虜,鄭悼公將其作為見麵禮,押獻給晉景公。
這一戰令楚國人看明白了,晉國之霸並非浪得虛名。以往晉國雖然稱霸中原,但齊和魯兩國作為區域大國,經常不與晉國結盟,保持國家的獨立性。自從鞍之戰後,齊和魯這兩個大國也承認晉國的領袖地位。並多次派遣軍隊參加晉國的軍事行動,這足以顯示晉國影響力之巨大。
無論是齊楚爭霸還是晉楚爭霸,其模式基本一致,爭霸的雙方主要是通過對小諸侯國的控製來達到稱霸的目的。真正的大戰並不多,隻有城濮之戰與邲之戰規模比較大,但交戰地都是在晉楚之外的其他國家。這種交鋒方式導致兩國誰也無法重創對手,最後的結果隻能是勢均力敵。
但是有一個人卻提出一個別出心裁的戰略,這個戰略就是在楚國後方扶植一個強大的反楚勢力,從而使楚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
這個人就是叛逃到晉國的巫臣,他的戰略核心就是“聯吳抗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