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聯吳抗楚(2 / 3)

太伯和仲雍到了吳越之地後,做了些什麼呢?

太伯與仲雍兩人來自文明先進的中原地區,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與領導才幹。當時的荊蠻地區的人還處於未開化狀態,對這兩個人的來曆,他們也不清楚。隨著太伯與仲雍兩人在蠻族人中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有不少人就前來投奔,共計有一千多家。這麼一個小小的部落群,稱為“句吳”,就是後來吳國的雛形。

太伯去世後,仲雍接任句吳部落首領,後幾任的首領是其子孫季簡、叔達和周章。在周章擔任句吳的首領時,周武王將吳地封給他。正式成為諸侯國之一,這就是吳國。周章的弟弟虞仲也被封為諸侯,封地是在周王室的北邊,這就是虞國。後來晉國假虞滅虢的時候,順便把虞國解決了。

吳國雖然屬於姬姓國,實際上地處蠻夷之地,文化落後。在中原人士看來,這隻不過是個蠻夷之邦而已。從太伯開創句吳,傳十九代君主。到了公元前590年時,壽夢成為吳國的君主,這是吳國曆史上劃時代的一位君王。

吳國的強大,要歸功於巫臣。

公元前584年,有一件事引起了巫臣的注意。

這一年,吳王壽夢派兵攻打郯國。郯國是一個中原諸侯國,在吳軍的威逼下,被迫與吳國簽下城下之盟。對於這件事,當時魯國的執政大臣季文子還發了一通議論,說:“中原各國不修武備,以致蠻夷侵犯中原,也沒有引起足夠的擔憂,可見中原缺乏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擁有完備禮儀製度的魯國人看來,吳國根本就是個蠻夷之邦。現在開始進犯中原,形成中原另一大威脅了。

然而巫臣卻看到了一個新興諸侯的崛起。

這個新興的國家將對楚國構成致命的威脅。

一直以來,晉楚爭霸的格局是南北對峙,爭奪的重點在鄭、宋、陳和蔡這些國家。這種格局使得楚國的軍事壓力主要集中在北線。楚國北方的軍事重鎮,東有息邑,西有申邑,即以前的息國與申國。對楚國來說,隻要守得住這條北線,就可以安枕無憂了。

巫臣原本是申邑長官,對楚國的軍事防線再熟悉不過了。要擊破楚國在北麵堅固的防線,是不容易做到的。那麼楚國的弱點在哪裏呢?正是在其東部,東部楚國防備薄弱。而吳國在壽夢統治時開始崛起,這使巫臣產生了“聯吳抗楚”的念頭。

可是與楚國相比,吳國的軍事力量還是太弱小了,特別是武器裝備過於落後。當時戰車部隊是衡量一個國家軍備水平的標誌,而吳國居然沒有戰車部隊。

巫臣向晉景公毛遂自薦,請求出使吳國,以達成同吳國締結軍事同盟的設想。晉景公對巫臣的這個戰略大為讚賞,便任命他為特使出使吳國,同時帶去了三十輛戰車。

吳國自壽夢開始,也學習楚國的樣子自立為王,所以稱為“吳王壽夢”。這個被中原視為蠻夷的國家,確實還沒有學到中原複雜的禮法。雖然自稱為王,但不像周王和楚王那樣有諡號。吳王壽夢是一個有雄心的君王,他對巫臣的到來非常歡迎。特別是巫臣帶來一件他夢寐以求的禮物,即中原先進的戰車。吳王興奮極了,巫臣乘機提出晉國與吳國建立正式外交,壽夢很爽快地答應了。

巫臣在圓滿完成出使任務後,他留下十五輛戰車贈送給吳國;同時留下一批軍官,負責訓練吳軍駕駛戰車及射箭的技術。並且幫助吳國組建戰車部隊,傳授吳國士兵戰車作戰的戰術。巫臣甚至把自己的兒子狐庸留在吳國,擔任晉國駐吳國的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