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第一次弭兵之議(2 / 3)

公孫申的計劃獲得成功,然而伴君如伴虎。回到國內的鄭成公追究在他被囚禁期間,提出另立新君的大臣,結果公孫申與他的弟弟兩人都被逮捕並處死,這種結果使我們想到了明代於謙的下場。在君主時代,君主們儼然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視國家利益高於君王利益的愛國者往往遭遇悲慘的下場。

晉楚兩國的爭霸,進入相持階段。就像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陣地戰中陷入僵局一樣,雙方的爭霸都沒有獲得實質性的進展。晉國以吳國遏製楚國,楚國則以秦國牽製晉國。晉國伐鄭,楚國攻莒。幾個回合下來,仍然旗鼓相當。

在這種背景下,兩國休兵的呼聲開始高漲。晉楚和談的契機是從一個楚國俘虜開始的。

這個俘虜名叫“鍾儀”,是楚國鄖邑長官。他在公元前584年楚國攻打鄭國時被鄭軍所俘虜,後來押送給晉國人,這樣鍾儀就被囚禁於晉國的軍府。

兩年後(公元前582年),晉景公到軍府巡視時,見了被囚禁的鍾儀。他就問左右:“那個戴著南冠被關押著的人是誰呢?”左右的人告訴他:“這個人是鄭國進獻的楚囚。”南冠就是南國的帽子,因為這個典故,後來坐牢的人被稱為“南冠”和“楚囚”,便出自於此。如南明夏完淳的詩集叫《南冠草》,即用此意。

一個楚國的俘虜在囚禁中仍然衣冠齊整,表現出非凡的氣質。這令晉景公很驚奇,便差人把鍾儀召到麵前,問了他一些問題。晉景公先問鍾儀的出身家世,他答道:“先人是樂師。”景公又問:“那你會奏樂嗎?”鍾儀回答道:“先父就是樂師,我怎麼能不學奏樂呢?”

景公讓人把琴抬過來,鍾儀當場演奏一曲,演奏的是家鄉的曲子。景公又問道:“你們的君主為人怎麼樣呢?”鍾儀答道:“這不是小臣所能知的。”景公再三追問,鍾儀就說:“他當太子時早晨要向令尹子重請教,晚上要向司馬子反請教,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晉景公認為鍾儀這個人有修養,回答問題很得體,他把這件事告訴士燮。士燮是晉軍中出類拔萃的將領,他長於戰略。這點得益於其父親士會的教導,父子兩人都是晉軍中名將。士燮這個人雖然是晉軍重要將領,但他並不窮兵黷武,而是積極考慮與楚國的和解。現在國君突然提起楚國的戰俘鍾儀,士燮很敏銳地抓住這一話題,對晉景公說:“這位楚囚真是一個君子。您為什麼不將他釋放,以促成晉和楚兩國的和解呢?”士燮的聰明在於他並不說晉和楚和解的主張出於自己,而是借楚囚鍾儀來委婉表現出自己的傾向。

鍾儀被晉景公釋放回國後,向楚共王彙報了晉國人求和的願望,楚共王決定派太宰公子辰出訪晉國。這是一次破冰之行,晉和楚兩國的關係開始出現轉機。

晉景公對公子辰的來訪積極回應,於次年(公元前581年)也派使臣前往楚國回訪。就在兩國外交關係迅速好轉的關鍵時候,統治晉國達十九年之久的晉景公的身體狀況開始惡化。這一年的五月,他將國君的位置傳給了太子州蒲,這就是晉厲公。一個月後,有一天晉景公覺得肚子發脹,跑去蹲茅坑。不料一不小心,掉到茅坑裏死了。

晉景公是晉國國力由衰轉盛的關鍵人物,在他即位之初,晉國即遭遇到邲之戰的失利。在楚莊王的有生之年,不敢與楚國爭鋒。在這種情況下,晉國政府審時度勢,將擴張的重點放在打擊赤狄上,重振晉軍的士氣。繼而在鞍之戰中大敗齊軍,再現中原霸主的雄風,並且恢複與楚國勢均力敵的局麵。

由於晉景公突然病故,使晉楚和談陷入僵局之中。此時宋國的執政大臣華元挺身而出,促成晉楚停戰休兵。

華元與晉國的元帥欒書及楚國的令尹子重的私人關係都不錯,他聽說晉和楚兩國政府已經互派使臣往來。作為晉楚爭霸受害國之一的宋國,當然希望看到這兩個霸國能夠罷戰休兵。這不僅是宋國人的意願,也是中原諸侯國的共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