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第一次弭兵之議(3 / 3)

公元前580年的冬季,華元不辭辛苦往返奔波於晉和楚兩國之間,為實現和平局麵而努力。

在與楚國弭兵的同時,晉國政府也與秦國媾和。

兩國約定談判的地點設在晉國的令狐,屆時晉國新任國君晉厲公與秦國的秦桓公都將出席。到了和談的日期,晉厲公抵達令狐。而秦桓公抵達黃河西岸後,卻猶豫不決了。在秦晉兩國關係史上,秦國的表現是令人稱道的,其曆屆政府的信譽都很好。雖然秦晉一直處於敵對狀態,但是在晉景公病重的時候,秦國人還是很義氣地派了一位名醫來給晉景公看病;相反,從史書記載來看,晉國人一直是比較狡詐的,也不太講信用。

秦桓公心裏估摸一下,要是東渡黃河到了晉國的土地上,難以保證人身安全。不行,不能輕易自投羅網。秦桓公就派了一個名叫“史顆”的官員,渡過黃河,作為秦國代表與晉厲公簽約。晉厲公一看,也派了郤犨到河西,與秦桓公締約。

曆史上把這次晉秦之會稱為“夾河之盟”,夾河之盟可以看出秦國人實際上仍然對晉國人極為不信任,事實上很快晉國人就證明了這點。

公元前579年,在華元的努力下,晉楚兩國終於實現了為世人所矚目的弭兵。

這年五月,晉國和談代表士燮與楚國的和談代表公子罷和許偃就實現和平舉行雙邊會談。這次會談地點是在宋國都城的西門外,可見宋國在晉楚和談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晉楚談判代表並於五月四日達成協議,簽訂草約,這份草約的內容如下:

“晉楚兩國不得互相出兵侵犯對方,兩國要同仇敵愾,遇到災難時相互幫助。如有哪國侵犯楚國,則晉國出兵討伐之;如果晉國受侵犯,則楚國出兵討伐之。兩國的民眾可以友好往來,不得設置障礙,應保證道路暢通。兩國如有意見不同時,應協商解決。對於背叛的諸侯,則共同討伐。如果誰違背此約定,神明誅之。而且要毀滅其軍隊,再不能享有其國家。”

秋季,晉國政府派郤至出使楚國,對楚國執行和約的情況進行考察。

楚共王設宴款待郤至,當郤至正要進去赴宴時,突然鍾鼓齊鳴。郤至一聽,所奏之樂是國家君主相互宴請時才使用的樂曲,他趕緊後退幾步。楚國司馬子反趕緊跑來對郤至說:“天色已晚,國君正等著你哩,快進去吧。”

郤至正色地說:“現在你們以這種隆重的禮儀來歡迎小臣,小臣擔待不起。試想想如果我國國君前來,還能使用什麼禮儀呢?”子反一聽,不當一回事,回答道:“如果兩位國君相見,還要奏什麼樂曲呢?就互贈一支箭了。”

郤至一聽,便反駁道:“如果互贈箭矢,那就大禍臨頭了。宴會上的禮節,原本是天下太平時諸侯相互朝見的禮節。如果按您說的互贈箭矢這種做法,那是亂世禮儀崩壞的做法。”不過入鄉隨俗,郤至還是以客人的身份,接受了楚國高規格的宴請。

回到晉國後,郤至將這件事告訴了士燮,士燮判斷:“楚國人不遵守禮節,肯定也沒有信用可言,我看這個停戰協定是長不了的。”

晉楚的和解是春秋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又被稱為“弭兵之會”。這既是晉楚勢均力敵、誰也無法打垮對手時的妥協性產物;同時也是以宋國為代表的中原諸侯國在飽受戰亂後,希望實現和平的一種意願。

這次聲勢浩大的弭兵行動,注定隻是雷聲大,雨點小。可以說兩國停戰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實現真正的和平,而是各懷鬼胎。特別是晉國人,像郤至和士燮這些人滿口禮儀道義,而實際上晉國的所作所為並不像自己宣稱的那麼有道義。

晉楚的爭霸剛剛因“弭兵”而偃旗息鼓時,晉國人馬上調轉槍頭,對準了西部鄰國秦國。準備利用與楚國休兵的最佳時機,一舉擊垮秦國,解除來自西麵的威脅。